
长江商报消息●长江商报记者张璐
受益于产业一体化和钴价回升,新能源材料龙头华友钴业(603799.SH)业绩大增。
10月17日,新能源材料龙头华友钴业发布了2025年第三季度报告。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589.4亿元,同比增长29.57%;净利润42.16亿元,同比增长39.59%。公司营收和净利润均创同期历史新高。
公司延续了高增长态势,2020年—2024,年其营收、净利润年复合增速已分别超30%、37.4%。业绩向好也推动股价强势反弹,截至2025年10月17日,华友钴业股价较年初大涨113.63%,总市值达1167亿元。
据了解,华友钴业成立于2002年,以钴产品起家,总部位于浙江桐乡。目前其已转型成一家拥有从镍钴锂资源开发到锂电材料制造一体化产业链的企业。这种一体化模式不仅提升了公司的资源保障能力,还通过产业链协同效应有效降低了成本。
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华友钴业始终秉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进行高强度投入。2020年—2025年上半年,公司研发费用分别为3.71亿元、8.16亿元、17.09亿元、14.41亿元、13.00亿元、5.36亿元,累计达61.73亿元。
前三季营收净利均创新高
公开资料显示,华友钴业成立于2002年,最初以钴产品加工为核心业务,逐步向上游资源端和下游材料端延伸。2015年1月,公司在上交所主板上市,成为国内钴行业首家上市公司。自上市以来,公司坚持“资源为王、技术驱动”的发展战略,从单一钴产品供应商成长为全球新能源材料领域的综合服务商。
业绩方面,2020年—2024年,华友钴业营收从211.9亿元增长至609.5亿元,年复合增速超30%。净利润从11.65亿元增长至41.55亿元,年复合增速为37.4%。
10月17日,华友钴业发布的2025年第三季度报告显示,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589.4亿元,同比增长29.57%;净利润42.16亿元,同比增长39.59%;扣非净利润为40.12亿元,同比增长31.92%。其营收、净利润双双创下历史新高。
从单季度表现看,第三季度单季,华友钴业实现营收217.44亿元,同比增长40.85%;净利润15.05亿元,同比增长11.53%。不仅延续了上半年的增长势头,更凸显出公司业绩增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而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公司从资源开发到锂电材料制造的全产业链一体化模式。
据了解,华友钴业已完成从镍钴锂资源开发、绿色冶炼加工、三元前驱体和正极材料制造到资源循环回收利用的完整产业链布局。这种一体化模式不仅提升了公司的资源保障能力,还通过产业链协同效应有效降低了成本。
从产品出货量来看,2025年上半年,华友钴业三元正极材料出货量3.96万吨,同比增长17.68%,超高镍9系产品占比提升至六成以上,出口量占中国三元正极总出口量的57%;三元前驱体出货量4.21万吨,因主动减少部分低盈利产品出货、优化产品结构,较上年同期有所下滑;镍产品出货量13.94万吨,同比增长83.91%,为业绩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业绩的持续高增推动公司股价实现显著上涨。在经历2021年—2024年的持续调整后,华友钴业股价于2025年迎来强劲反弹,截至2025年10月17日,该公司股价报收61.46元/股,较年初涨113.63%,总市值达1167亿元。
五年半研发费61.73亿
事实上,华友钴业能够在行业周期中实现业绩突围,不仅得益于短期的行业红利与一体化战略,更离不开长期以来在全球化运营、技术研发的深厚积淀。
近年来,华友钴业持续强化海外资源、国际制造、全球市场的经营格局。2025年上半年,在上游资源端,公司在印尼新增参股2个红土镍矿,镍钴资源储备进一步增厚。其湿法项目持续领跑,MHP出货量约12万吨,同比增长超40%。
在下游锂电材料端,公司印尼华能5万吨三元前驱体一期项目实现批量供货,为进入北美市场奠定基础;匈牙利正极材料一期2.5万吨项目顺利推进,预计年内建成,助力公司深度嵌入欧洲电动汽车产业链,抢占欧洲乃至全球锂电产业链市场先机。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华友钴业还签署了重大销售合同。公司于9月29日披露公告称,旗下三家子公司已与全球动力电池龙头企业LGEnergySolution(下称“LGES”)及其子公司签署两份长期供货合同,涉及三元前驱体与三元正极材料两大锂电核心材料,五年合计供应量预计达16.4万吨。
根据公告内容,此次合作分为两大核心板块。在三元前驱体领域,华友钴业子公司衢州新能源与LGES签订《三元前驱体供应协议》,约定2026年至2030年期间,向LGES及其指定采购商供应三元前驱体产品合计约7.6万吨。
与此同时,在三元正极材料领域,华友钴业子公司成都巴莫及匈牙利巴莫与LGES及其全资子公司LGES波兰工厂签订《基本采购合同》,约定2026年至2030年,匈牙利巴莫将向LGES及LGES波兰工厂供应电池三元正极材料合计约8.8万吨。华友钴业表示,此次合作将助力公司进一步提升锂电新能源材料市场占有率。
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此次重大合同的签署为华友钴业业绩增长注入了强劲且持久的动能,而这背后,是公司持续高强度研发投入所构筑的技术壁垒。2020年—2025年上半年,公司研发费用分别为3.71亿元、8.16亿元、17.09亿元、14.41亿元、13.00亿元、5.36亿元,五年半研发费用共61.73亿元。
半年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华友钴业完成115项专利申请,获得42项专利授权。现有专利累计申请总量达1488项,累计专利授权604项。
视觉中国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