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说,要不是尼克松“释放”中国,在外交上破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现在也就不会有这么大的麻烦,就不会有一个这么强大的对手。 特朗普这话说出来,戳中不少美国人心窝子。他2016年竞选时就老抱怨中国抢美国饭碗,工作岗位全跑那边去了。2018年上台后,直接开贸易战,加关税,从50亿到几千亿货值,全覆盖。特朗普说,要不是克林顿让中国进WTO,中国就不会这么猛,数百万岗位不会丢。他还吐槽奥巴马拿诺奖太早,要是他早拿了;拜登上台四年,关税政策没接着推,中国就跪了。这些话听着像牢骚,但也反映出他眼里的中美博弈。 特朗普又把中美关系这锅陈年老饭给炒热了,他那张大嘴一开,就把矛头直接对准了尼克松。在他看来,一切麻烦的根源,都源于当年尼克松那趟破冰之旅。 要不是他“释放”了中国,打开了这个尘封已久的国门,美国今天哪用得着面对一个如此强大的对手。 这番话,像一根针,精准地扎进了许多美国人的心里,尤其是那些感觉被时代抛弃的蓝领工人。这话糙理不糙,因为它触及了一个深层次的焦虑:我们亲手缔造的巨人,如今反过来要与我们争夺王座。 这种情绪,其实是特朗普政治生涯的底色。早在2016年,他坐着那架印着“TRUMP”的专机巡回竞选时,嘴里翻来覆去就是那几句:“中国抢走了我们的工作!”“我们的工厂都空了!” 他描绘出一幅凄凉的景象:铁锈地带的城镇凋敝,曾经繁荣的制造业中心只剩下失业的工人和破败的厂房。 这种叙事简单、直接,却极具煽动性,因为它为那些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失意的人们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敌人。 他们不需要去理解复杂的供应链转移、技术迭代或是资本逐利的本性,只需要记住,大洋彼岸的那个国家,拿走了本该属于他们的饭碗。 等到他真的坐进椭圆形办公室,这种抱怨就迅速转化为了行动。2018年,贸易战的枪声正式打响。他像个赌桌上的豪客,随手就扔出500亿美元的关税筹码,试探着对方的反应。 发现对方并未屈服后,他立刻加码,从500亿到2000亿,再到后来覆盖数千亿美元货值的关税大网,几乎要将所有从中国进口的商品一网打尽。 他的逻辑很简单:我用关税大棒打你,你就会疼,疼了就会让步,把工作岗位还回来。这是一种典型的商业谈判思维,被原封不动地搬到了国际政治的棋盘上。 然而,在他看来,中国之所以能有今天这么“猛”,能顶住他的关税大棒,尼克松只是开了个头,真正的“加速器”是克林顿。 他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抱怨,克林顿当年让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简直是犯下了历史性的错误。 他似乎忘了,在那个年代,将一个庞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纳入全球贸易体系,被许多西方精英视为是“用贸易改变中国”的终极胜利。 他们相信,一旦中国融入了由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就会自然而然地走向市场化、民主化。可结果呢?中国利用WTO的规则,凭借庞大的劳动力和巨大的市场潜力,迅速成长为“世界工厂”,经济总量一路狂飙。 特朗普口中的“数百万工作岗位”,也确实在这股浪潮中,从美国中西部的工厂,漂洋过海,转移到了中国的珠三角和长三角。 他甚至连自己的前任都不放过。奥巴马早早地就拿到了诺贝尔和平奖,在他看来简直是笑话。“要是那个奖早点给我,我早就把所有问题都解决了。” 而对于拜登上台,他更是嗤之以鼻。他认为自己已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只要拜登继续加码关税,再坚持一两年,中国经济必然崩溃,“就跪了”。 他吐槽拜登政府软弱,没有将他的“遗产”发扬光大,才给了对手喘息之机。这种说法,将复杂的经济韧性、产业升级和内循环能力,简化为一种纯粹的意志力对抗,仿佛只要拳头够硬,对方就一定会屈服。 这些听起来像是政治失意者的牢骚,却清晰地勾勒出特朗普眼中的中美博弈图景:这是一场零和游戏,一方的胜利必然建立在另一方的失败之上。 他将过去几十年的对华接触政策,定义为一系列的妥协与错误,而他自己,则是那个唯一敢于撕破脸皮、直面现实的“硬汉”。 他的叙事里,没有地缘政治的复杂考量,没有全球化的双刃剑效应,更没有中国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一切都简化为几个“罪人”和一次“拨乱反正”的尝试。这种简单粗暴的逻辑,或许在政治动员上非常有效,但它真的能解释这盘跨越半个世纪的大棋吗? 历史的车轮,真的会因为几句抱怨而转向吗?这背后,究竟是高瞻远瞩的战略远见,还是迎合民粹的短视表演?这个问题,恐怕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