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家电厂商来说,消费市场永远不缺少机会。不管是过去高速增长的40年,还是最近持续动荡的3、5年间,从增量到存量,从普及到升级,从单品、套系到全屋定制……市场机会不会消失,只是众多家电厂商在市场上发现机会的能力,需要持续的升级和突破。
宁言撰写
进入10月以来,很多家电厂商对于一线市场的商业机会,可以把握的方向,充满了担忧与焦虑。家电圈在市场走访中发现,众多厂商的担心主要集中于“国补政策调整、消费需求观望与保守以及竞争再度内卷化”等问题。
但是,在一线市场上,仍然有不少的家电企业,从海尔、美的、格力、海信、长虹、TCL,到方太、老板、华帝、九阳、追觅,以及奥克斯、康佳、小米等,并未停止主动进攻、积极抢夺的脚步。同样,京东、天猫、苏宁易购,以及拼多多、抖音等平台型电商,都在主动出拳、市场造势,激发双11大促的热度与亮点。
具体来看,有的家电厂商选择国内和海外同时发力,有的家电厂商则是重点发力线上大单机和爆款机,还有的家电厂商则是聚焦线下渠道发力下沉市场,也有家电厂商则重点进军圈层市场发力兴趣用户,谋求精耕细作。
那么,面对已经开启的2025年四季度市场竞争,特别是无法避免的价格竞争白热化,产品结构升级持续化,主流厂商拼抢激烈化等现状,众多家电厂商可以把握的机会和方向,又有哪些?
家电圈认为,今年四季度对于家电厂商来说,可能的商业机会存在于三个方向:价格的理性竞争、产品的结构调整,以及消费的多样化释放。最终归结一点,虽然今年以来家电市场进入了一个主流消费持续降级的通道,但是对于众多厂商来说,消费变化除了带来挑战更有新兴的机会。
机会一:价格竞争继续,但回归理性
进入10月以来,一线市场上,家电企业、家电平台商的价格竞争,还在持续上演,而且呈现出多种新打法:
一种,大企业补贴接棒国补20%,叠加平台商家8%-10%不等的补贴,最终通过多重补贴直接拉低产品价格,提升市场竞争优势;另一种是大企业与大平台共同推出的独家定制机,通过“量大、价低、功能还有特色”,可以快速覆盖更多目标人群,并重新定义价格战。
对此,家电圈认为,这充分表明了一种行业的趋势和市场的态度。即,价格竞争仍然是大企业、大平台商家们市场洗牌、抢夺订单的重要手段,但是在国家反内卷的背景下,价格战将会演变成为一种价值战。就是产品性能、技术卖点、价格优势不是高举高打,而是精准直达目标用户,考验厂商的精细化运营能力。
更重要的是,一线市场的价格竞争已经出现多样化和分层化局面。相对于618,相信今年双11家电价格很难再向下突破,而是向上移动。特别是铜等大宗原材料产品的持续涨价,让所有的家电企业都不敢“肆意妄为”,必须要守住产业和市场经营的品质底线,以及企业和商家生存的生命线。
在这种局面下,受到多地国补政策调整,今年四季度一线市场主要家电厂商的价格大战,不会再持续疯狂下去,只是会呈现局部、圈层化、渠道化和定制化的进攻。这也就意味着,众多中小厂商在市场上拥有了一定的喘息机会和竞争空间。
机会二:产品结构调整,规模与利润的平衡
今年以来,虽然一线市场的整体出货、群体消费需求下滑,但很多家电厂商却发现一些明星爆款,或者新品牌、新物种的市场表现,出人意料。甚至频频刺激并创造新的消费需求,丰富市场竞争的热度。
今年以来,家电市场最具代表性的经营变局,就是两点:一是大企业的子品牌,纷纷战略性抢跑。比如海尔Leader、美的华凌,还有格力晶弘,都在以子品牌推出差异化、有竞争力的产品,实现对追求大品牌、高品质和高性价比用户需求的精准满足。
本质上,这是一种降级打击,对于大企业来说,解决的就是竞争力重构和消费群体重新定位的逻辑。子品牌的出现,不只是因为便宜去抢夺用户,一定是在产品功能、款式、定价,以及品牌的调性等维度,迎合更多年轻用户的需求。
另一类则是大企业基于技术创新实力、家庭场景需求,以及用户升级的品质生活方式,专门打造的产品新物种,然后再与平台型商家战略合作,以更低的成本、更快的效率,以及更短的时间,实现消费市场的快速引爆,重构企业的市场经营逻辑。
这几年,家电市场上的产品新物种不少。从空调行业的家用中央空调,到冰箱的控氧保鲜及养鲜冰箱,还有洗衣机行业的三筒洗衣机、四筒洗衣机,以及厨电的集成烹饪中心、全隐油烟机,还有微蒸烤一体机、消毒洗碗机、扫地机器人等,这些都是可以凭借产品力快速激活消费潜能的品类。
通过子品牌、新物种的竞争策略,家电厂商一举改变过去的“高举高打”全域覆盖的产品和品牌经营策略,而是充分洞察不同用户的差异化、个性化需求,提供精准的产品、品牌选项,实现有限资源的价值最大化,重构规模与利润的平衡点。
机会三:消费不只是降级,还有个性化与多样化
当前,对于一线家电市场的争夺,众多厂商的共识就是“消费降级明显且持续蔓延”。或许,在未来2、3年内这种局面还会继续上演。但是在家电圈看来,消费需求除了出现明显的“降级与保守”,同时年轻一代消费群体的多样化、个性化等机会,也在不断释放和引爆,催生更多的机会空间。
一个最具代表性的案例,虽然家电市场从去年开始出现调整,整个市场竞争白热化,以及内卷严重。但是,家电市场仍然不缺少新进入者,从当年的乐视,到后来的小米,再到今年的追觅等,都在加码在家电行业的全品类扩张。同时,一些曾经的专业家电企业,比如吉德电器旗下的小吉科技,都在加速家电全品类的扩张,而且覆盖的都是追求美学和艺术人群。
事实上,近年来家电市场的洗牌一直在进行中,企业群体中有老将出局,也有新兵入局,本质上就是家电市场经营和竞争的开放性与多元性。背后更深层次的逻辑则是,主流消费需求进入了一轮多变期,更多年轻消费者开始关注自我的价值,重视个性的释放,自然也就会催生从产品、服务、体验等一系列商业新机会。
不同于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当前家电在中国市场的消费,仍然是存量与增量并存的局面,消费整体还保持着强劲与稳定的势头。这都为家电厂商的经营突破,提供了强劲的后盾和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