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式面,你吃明白了吗? 从我住的酒店,向右一转便是步行街。懒散地溜达,太湖的风吹过来,不冷不热的,舒爽的很! 走进一家店铺,点一碗地道苏式面,轻挑慢品,那滋味从口腔滑入腹部,香甜咸鲜悠长。 许多人钟情于苏式面,但你们吃明白了吗? 毫不夸张地说,在中国庞大的面条版图中,苏式面的风格极其鲜明,自成一派,它不仅是食物,还是面中的艺术品,更是江南生活美学的体现。 如果说,北方面条吃的是筋道和饱腹,川渝面条吃的是泼辣和刺激,那么,苏式面吃的就是“汤、面、浇头”三位一体的精致、时令与鲜美。 1. 汤,是苏式面的灵魂所在,是极致追求,是最根本、最区别于其他面条的特点。 汤不是简单的肉汤或骨汤,而是用鳝骨、青鱼鳞、猪骨、鸡架、螺蛳等众多原料,长时间文火吊制,再加以焖酿的“吊鲜汤”。汤色清澈见底,味道却浓郁醇厚,鲜美无比,业内称之为 “吊汤不见汤”。 分为红汤和白汤。红汤,色如琥珀,咸中带甜,香气复合;白汤,色泽或乳白或清透,原汁原味透鲜美。 2. 面,机器细面的美学,面条本身也极具特色。 ——说形态,多为机器压制的细面,追求 “韧、滑、弹” 。虽然细,但口感绝不软烂,有很好的筋道感。——说姿态,行话叫 “观音头” 和 “鲤鱼背” 。不仅美观,也利于面条均匀受热和吸收汤汁。——说整体,精细、统一、爽滑的完美追求。 3. 浇头,不时不食的时令艺术。 浇头(配菜)是苏式面的华彩乐章,完美体现了江南 “不时不食” 的饮食哲学。 品种繁多,从常见的焖肉、爆鱼、炒素,到时令性极强的三虾面(初夏)、秃黄油面(深秋)、枫镇大肉面(夏季)等,堪称“面条界的满汉全席”。 烹饪精湛,浇头多为苏帮菜的精品,制作工艺复杂。例如“三虾面”是将虾仁、虾籽、虾脑分别剔出再炒制,极其考验功夫。 总体而言,苏式面咸中带甜,鲜字当头;甜不是糖的甜腻,而是提鲜的甘甜,与咸味完美融合;它不仅仅是一碗填饱肚子的主食,它更像是一件融合了高汤工艺、面点制作和时令菜品的艺术品,是苏州人精致、考究生活方式的缩影。 所以呀,朋友们,面对着这样一碗面,既要从容又要精细,一箸一带点仪式感,最好不要吞咽豪爽、酣畅淋漓哈![大笑][大笑][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