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教授王德峰,撕开了中国社会当下最大的遮羞布,振聋发聩!他说:“我们再度地出现了如孙中山当年所说的“一盘散沙的中国人”这样一个局面。 复旦大学的王德峰教授一开口,总能说到现在社会最现实的问题。 他1956年出生,早年当过工人,后来考上了复旦哲学系,毕业后就在学校教书,一教就是四十多年。 他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当代艺术哲学。 王教授上课风格幽默、讲得通俗易懂,所以在学生和网络上都很有人气,很多人一听就记住他讲的道理。 王教授认为,现在的“一盘散沙”,已经不只是过去那种“各扫门前雪”的邻里隔阂,而是连家里人之间也可能出现信任缺失。 每个人都只盯着自己的利益,利己主义盛行。 他把问题的根源归到“精神家园缺失”。 改革开放让一些人先富了起来,但大多数人的生活改善跟不上期望,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人们的隔阂也越来越深。 更严重的是整个社会陷入了功利主义:从幼儿园开始,孩子们就拼分数,却没人教责任和诚信。 交朋友看重的是“有用没用”,人际关系变成了工具。 婚姻也被彩礼、房子、车子绑住,情感变成了附属品。 王教授说:“贫贱难耐凄凉,富贵不能乐业”,这句话反映了很多人的焦虑。 大家把房子、工资、地位当作人生目标,不停追逐,却从没真正放松过自己。每个人都警惕别人的动机,你防着我占便宜,我盯着你藏私心,根本谈不上团结互助。 他还指出一个现实:现在的个人主义没有精神支撑,最后变成纯粹的物欲个人。 大家只想着满足自己,又互相不信任,于是形成了“熟人社会”,办事先找关系,遇到问题先怀疑别人,根本是信任缺失后的无奈选择。 这种心态让社会秩序脆弱,利益冲突容易升级,连基本的伦理道德也可能被抛在脑后。 不过王教授并不是只会批评,他也说了办法。 第一,从教育入手,不再把分数当唯一标准,要教孩子树立正确价值观,明白“只有敢承担责任,未来才有光”。 第二,媒体少报道负面新闻,多传递正面信息,不要整天制造焦虑。 第三,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小事做起:帮邻居搬东西、劝阻不公的事情、给需要帮助的人伸手,慢慢消除隔阂,重建信任。 最关键的是资源分配要公平,相关部门要靠实干赢回公众信任。 王教授强调:“人不是天生爱争斗,是生活压力逼着大家先顾自己。如果民生问题解决了,资源分配合理了,自然会互相支持。” 他一直相信,中国人骨子里是善良和团结的。 危难时刻,比如抗震救灾、疫情防控,我们总能团结起来,这就是底气所在。 演讲最后,他说:“社会问题像迷雾,但只要大家一起努力,总有冰雪消融、桃花盛开的那天。” 这话不是空话,而是提醒每个人“一盘散沙”不是注定的,我们可以从信任身边人开始,从守住内心道德做起,每个人都能成为社会凝聚力的一部分。 王德峰的话之所以打动人,不是因为刺耳,而是逼着我们正视现实:物质富了,精神不能穷。生活好了,人心不能散。 一个强大的社会,不是靠钱堆出来的,而是靠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温情一点点累积起来的。 对此你怎么看? 信源:中原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