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蒙古政坛二三号人物“同归于尽”,总统被迫出手否决国会决议,亲美派与亲华派已斗成一

蒙古政坛二三号人物“同归于尽”,总统被迫出手否决国会决议,亲美派与亲华派已斗成一团!   蒙古国总统呼日勒苏赫(图二)动用总统权力,以投票方式和出席人数计算错误为由,否决了该国国会17日通过的罢免总理决议,试图以此让现任总理赞丹沙塔尔(图一右)继续留任。   赞丹沙塔尔的罢免看似是程序问题,实则是派系斗争的集中爆发。他上任仅四个月,便推动中蒙铁路建设、签署中俄蒙天然气管道备忘录,甚至将稀土出口重心转向中国,这些举措直接触动了亲美派的核心利益,他们本想通过引入美国资本开发稀土,实现“第三邻国”战略以摆脱对中俄的依赖。   更关键的是,赞丹沙塔尔试图改革矿产出口定价机制,这等于断了国内寡头的财路,于是议会中的亲美派联合寡头势力,以“违宪”为借口发起罢免动议。   总统呼日勒苏赫的否决同样充满玄机,表面上看他是在维护程序正义,但更深层的原因是政治自保。   蒙古实行半总统制,但总统、议会、总理权责模糊,形成“三权乱斗”局面,若赞丹沙塔尔下台,半年内蒙古将更换第二位总理,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危机可能波及总统宝座。   更重要的是,呼日勒苏赫与赞丹沙塔尔同属蒙古人民党,若放任议会罢免总理,将削弱执政党在2025年11月议会改选中的竞争力。   蒙古的地缘位置决定了其外交政策的复杂性,作为世界第二大稀土储备国,蒙古的稀土资源是中美博弈的焦点。美国早在2023年就与蒙古签署稀土合作备忘录,但受制于蒙古没有出海口的现实,稀土运输必须借道中国港口。   中国则通过技术输出将蒙古稀土开采效率从35%提升至68%,并掌控全球90%的精炼能力,这种“蒙古开采-中国加工-全球销售”的产业链,让美国的稀土战略难以绕过中国。   赞丹沙塔尔的亲华政策正是基于这种现实,他推动的“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管道项目,每年可为蒙古带来十几亿美元的过境费。   而亲美派提出的“跨西伯利亚走廊”方案,运输周期长达45天,根本无法与中国的“乌兰巴托-天津港72小时快速通道”竞争,这种效率差距,让蒙古在经济上不得不向中国倾斜。   蒙古的政治动荡根源在于制度性缺陷,1992年实行多党制以来,蒙古已经历20多次政府危机,总理平均任期不足两年。   这种频繁更迭导致政策缺乏连续性,中蒙铁路项目谈了18年仍未完工,更严重的是,权贵阶层垄断资源分配,塔本陶勒盖煤矿贪腐案涉案金额高达十亿美元,前总统都被卷入其中。民众看到的是矿山利润年年增长,自己却在乌兰巴托的棚户区烧轮胎取暖。   这种贫富分化在奥云额尔登时期达到顶点,2025年5月,其儿子女友在社交媒体炫富,私人飞机、奢侈品包包引发“手袋抗议”,最终导致他下台。而赞丹沙塔尔试图推动的反腐改革,触及了整个权贵集团的利益,这才是他被罢免的根本原因。   面对蒙古的政局动荡,中国展现出罕见的战略定力,一方面,中企与蒙古签署长期供货协议,确保矿产出口的稳定性;另一方面,通过“一带一路”项目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让蒙古在经济上深度绑定中国。这种“利益捆绑”策略,使得即便亲美派上台,也不敢轻易撕毁中蒙合作协议。   对蒙古而言,真正的困境在于如何平衡地缘安全与经济利益,尽管亲美派喊着“多元化”口号,但现实是70%的出口依赖中国,90%的矿产通过中国港口运输。   更关键的是,蒙古的稀土开发需要中国的技术和资金,而美国的承诺至今仍是“空头支票”,这种“经济靠东、安全靠西”的幻想,在中俄蒙三方联合军演的现实面前显得尤为苍白。   蒙古的政治动荡本质上是民众对现状的反抗,2024年蒙古GDP增长率为4.9%,但世界银行将2025年预期下调至5.9%,通胀率高达19%,失业率居高不下。当总理家族在社交媒体炫富时,普通民众却在为冬季取暖发愁,这种强烈反差成为点燃社会矛盾的导火索。   值得注意的是,蒙古民众的愤怒正在从“反腐诉求”转向“制度变革”,2025年6月,超过4万人签署请愿书要求彻查奥云额尔登家族腐败;10月,赞丹沙塔尔被罢免后,乌兰巴托街头再次出现小规模抗议。这种民意的觉醒,或许才是蒙古政治改革的真正动力。   蒙古政坛的这场闹剧,折射出小国在大国博弈中的无奈,亲美派的“第三邻国”战略看似美好,却忽视了蒙古没有出海口的现实;亲华派的务实合作虽能带来经济利益,却触动了国内寡头的奶酪,而总统的否决,不过是在延缓危机爆发的时间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