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云]怎么看待纽约时报发文章指责中国购买巴西大豆破坏了亚马逊雨林? 这些年中国大豆进口需求一直很旺盛,一年差不多要从国外买 9000 多万吨,占总需求的 90% 左右。美国曾是中国大豆的主要供应国。 2017 年,中美大豆贸易规模颇为可观,中国自美国进口的大豆数量高达 3258 万吨。后来中美贸易摩擦升级,2018 年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大豆直接腰斩到 1664 万吨,转而加大了从巴西的采购量,当年就从巴西进口了 6608.2 万吨,占比飙升到 75.1%。 如今,巴西已全面取代美国,成为中国最大的大豆供应国。反观美国,在中国大豆进口市场的份额急仅余 18%。《纽约时报》就抓住这个贸易转向大做文章,把亚马逊雨林的破坏账算到了中国头上。 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中国和巴西在大豆贸易中早就明确了 “零毁林” 的合作原则,中粮集团从巴西直接采购的大豆已经实现 100% 可追溯,2023 年进博会上还专门签订了 “零毁林” 大豆采购协议。 巴西本身还有 9000 万公顷未开发的平原耕地,完全不需要通过砍伐雨林来扩大种植面积。而且从数据来看,巴西因种植大豆引发的森林砍伐率已经从 2002 年至 2007 年的 27% 下降到了最近四年的 7%,这还是在中巴大豆贸易量持续增长的背景下实现的。 中国削减美国大豆进口量,特朗普气急败坏。他多次以强硬姿态要求中方,坚称中国必须增加美国大豆的采购量,尽显无理与急切。 要知道美国一年能生产 1 亿吨左右的大豆,差不多一半都依赖出口,中国市场对他们来说至关重要。 一面指责中国采购巴西大豆会对环境造成破坏,摆出一副“环保卫士”姿态;另一面却又强行施压,妄图迫使中国购买美国大豆。这般自相矛盾,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再往深了想,亚马逊雨林的破坏问题在中美贸易摩擦之前就已经存在,根本不是中国大豆进口导致的。巴西大豆的主产区其实是塞拉多地区,而不是亚马逊雨林,所谓 “中国需求导致雨林砍伐” 的说法完全站不住脚。 反观美国,两百多年前北美大陆本被广袤森林覆盖,如今这些森林早已被大规模开发,美国自己的环境账还没算清楚,却反过来指责中国,实在缺乏说服力。 中国选择多元化的大豆进口渠道,本质上是为了保障自身的粮食安全,同时也在积极推动全球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巴之间的 “零毁林” 大豆合作,不仅为全球农产品贸易树立了绿色典范,也证明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可以实现双赢。 《纽约时报》的这篇报道,刻意忽略这些关键事实,显然是带着偏见的片面解读。在全球化时代,贸易保护主义已经行不通,各国更应该通过合作解决环境问题,而不是搞双重标准、随意甩锅。 这件事也给我们提了个醒,看待国际上的各种指责,一定要基于事实和数据,不能被西方媒体的片面之词带偏。 中国在全球贸易中始终坚守责任与担当,既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也积极推动可持续发展,这样的做法值得肯定。 总结来说,《纽约时报》对中国的指责毫无事实依据,纯属别有用心的抹黑。在全球环境治理中,各国都应秉持客观公正的态度,摒弃双重标准,通过平等合作实现共赢。中国将继续在国际经贸中坚守责任担当,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这一点毋庸置疑。 (主要信源:新浪财经——中国转向巴西大豆进口引纽约时报关注亚马逊雨林问题)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