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决心已下,大幅买俄油,还通告全球,绝不将中国稀土卖给美国 印度总理莫迪用两个动作,把“战略自主”四个字写在了全球外交舞台的正中央。 一边是创下历史新高的俄油采购量,另一边是对美国公开喊话:我们从中国买的稀土,绝对不会转手卖给你。 这不是闹脾气,更不是随口一说,而是印度在中美俄三角之间,打出的一手硬牌,特朗普刚放话说印度会停买俄油,结果三天不到,印度就用实际行动“打脸”。 先说石油,印度这次不是小打小闹,而是直接把从俄罗斯进口的原油量拉到了180万桶每天,刷新纪录。 要知道,前阵子特朗普还信誓旦旦地说,印度已经答应减少甚至停止俄油采购,结果话音刚落,印度反手就是一记“加量不减价”,这不是简单的外交反击,而是印度在能源安全上的一次重拳出击。 印度不是没选项,中东、美国、甚至非洲,也都有油,但为啥偏偏选俄罗斯?答案很简单:便宜、稳定、不挑人。 俄油价格低,运输顺,质量也不赖,对于一个每天要靠进口来满足85%石油需求的国家来说,这样的供货商简直是“省心又省钱”。 而且更关键的是,印度和俄罗斯签了“卢比结算”协议,这就绕开了美元系统,这笔账怎么算都划算,特别是在全球油价飘忽不定、美元霸权又让人头疼的时候。 但这还没完,莫迪政府的另一个大动作,更让华盛顿皱眉,最近印度媒体放出消息,印度将从中国进口的稀土材料只用在本国,明确不对美国转售。 这话一出,国际舆论立刻炸锅,要知道,稀土可不是普通金属,它是高科技、军工、通信、新能源产业的“心脏”,美国早就对中国稀土依赖得“头秃”,现在想着从印度“曲线救国”,结果莫迪直接堵上了这条路。 这事说到底,还是利益使然,印度自己虽然有一点稀土,但开采难、技术差,根本不够用,高端稀土原料基本靠中国进口。 如果转手卖给美国,一旦中国不高兴,断供事小,本国高科技产业瘫痪才是大事,莫迪政府当然清楚这点,表面上说“不夹在中美之间”,实际上就是一句话:不当人家跳板,不做别人手里的棋子。 这两步棋看似是对美国说“不”,其实更像是印度的“自我声明”,特朗普政府对印度近来可没少下手,不仅对印度商品加税,还要求印度开放农产品市场、限制数字服务、削减对美顺差。 这一套组合拳下来,印度早已吃不消,如今在俄油和稀土这两个关键节点上亮剑,其实就是莫迪对“战略自主”的一次实战演练。 和美国“硬碰硬”的同时,印度也没忘了拉近和俄罗斯的关系,除了原油结算,印度还在防务技术、能源投资等方面加紧合作。 与此同时,面对中国的稀土优势,印度更是选择不挑事、不站队,保持合作底线,这种“你有你的大国竞争,我有我的算盘”的姿态,正是印度近年来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常见的“左右腾挪”。 当然,这种“平衡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你不站队,别人未必愿意让你独善其身,美国会不会因为稀土问题再加码制裁? 俄罗斯会不会因为印度对美妥协而心生不满?中国会不会在稀土政策上加上“附加条件”?这些都是留给莫迪政府的考题。 不过至少现在来看,印度在博弈中找到了自己的节奏,它既不想当美国的“小跟班”,也不愿被中国或俄罗斯牵着鼻子走。 莫迪政府的目标很明确:在大国竞争的夹缝中,为自己拼出一条独立发展之路,这不是“骑墙”,更不是“两面派”,而是一次次用具体决策为国家利益划下红线。 从表面看,俄油和稀土是能源和资源的买卖问题,但深层次里,是印度在全球格局重构中的站位选择。 它不再是那个只会“应声附和”的发展中国家,而是在中美俄三强之间,努力争取话语权和主动权的“局中人”。 未来这盘棋会怎么走,现在还不好说,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印度已经不愿再做配角,它要当自己的导演。 哪怕面对的是特朗普的强压、俄方的期待、中方的资源优势,印度的算盘还是先掂量清楚自己的利益,再决定下一步怎么走。 这次莫迪不是嘴上说说,而是真正拿出了行动,俄油照买、稀土不卖,背后不是冲动,而是算清了账本,也掂量了后果。 在这个你争我抢的国际舞台上,谁都想当赢家,但真正的赢家,往往不是声音最大那个,而是能掌控自己节奏的人,印度这次,显然想走的就是这条路。 信息来源:印度承诺不将中国稀土出口至美国——中国青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