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美国扣押钱学森,却放杨振宁回国,是杨振宁不重要吗?这个问题,钱学森其实早就回答过

美国扣押钱学森,却放杨振宁回国,是杨振宁不重要吗?这个问题,钱学森其实早就回答过:国家需要杨振宁留在国外,他在国外的作用,远比在国内大。 钱学森当年的看法其实点透了其中关键——国家需要杨振宁留在国外,他在那里能发挥的作用比在国内更大。 先说说钱学森的情况,他在美国干的都是跟国防直接挂钩的硬活。 从30年代留学起,他就跟着空气动力学大师冯·卡门做研究,后来成了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主任,手里攥着美国火箭、导弹的核心技术,连美国空军的长远发展规划都是他参与编写的。 当时美国海军副部长金贝尔说得直白,宁可枪毙钱学森也不让他回中国,因为他一个人能顶三到五个师的力量。50年代正是冷战紧张的时候,美国搞麦卡锡主义,对涉及军事机密的人才盯得极紧,钱学森要回国,海关直接查扣了他的技术资料,还给他安上“颠覆组织成员”的罪名,先关监狱14天,后来又软禁了五年,每月都得去移民局报到。 这根本不是不重要,而是太重要了,重要到美国怕他把核心技术带回国。 再看杨振宁,他研究的是另一路学问——理论物理。50年代他就提出了“杨-米尔斯规范场论”,这是跟相对论、麦克斯韦方程齐名的基础理论,后来还因宇称不守恒获得诺贝尔奖。 这种研究不像导弹技术能直接用在战场上,不涉及军事机密,美国自然没必要像扣钱学森那样盯着他。 而且理论物理最需要的是国际学术交流,当时国外的研究条件和信息通达度比国内好得多,杨振宁 留在那边才能跟上最前沿的进展,要是早早回国,反而可能因为环境限制耽误研究。 更关键的是,杨振宁留在国外能做很多国内当时做不了的事。70年代中美关系刚有点松动,他就第一个回国探亲,回去后立马给周总理提建议,说中国得重视基础科学研究,这个建议直接影响了国内科研的恢复。 返美后他到处演讲,说中国的好话,一下子带动了大批华裔学者回国交流,这在当时中美隔绝的情况下,等于架起了一座学术桥梁,周培源都夸他是做了无人能及的贡献。 后来他还在纽约成立了交流委员会,十年里资助了近百位中国学者赴美进修,这些人回国后都成了科技领域的中坚力量。 要是当时杨振宁真的早早回国,这些事就没人能做了。 50年代国内最急需的是能立刻搞出导弹、原子弹的实用人才,钱学森回来后直接领导“两弹一星”工程,正好补上了这个缺口。而基础理论研究不能急,得靠长期积累,杨振宁在国外保持学术顶尖地位,等于是为中国储备了一位能对接世界前沿的“科学接口”。 后来他反对中国造昂贵的高能加速器,也是基于当时国情的务实建议,避免了资源浪费,这正是他站在国际视野上才能做出的判断。 其实两人都是顶尖人才,只是发挥作用的舞台不同。钱学森回国是“雪中送炭”,没有他,中国的国防科技要走很多弯路;杨振宁留在国外是“蓄势赋能”,用国际平台为中国科技铺路搭桥。 后来杨振宁80多岁时还是回到清华教书,亲自给大一学生上课,还捐钱建研究中心,把积累的资源和经验全带了回来。 这恰恰印证了当年的判断——在合适的时机、合适的地方,才能发挥最大的价值。 所以说,美国的不同态度本质是对“有用性”的判断不同,而钱学森看透了更深层的国家需求。 杨振宁的重要性不在于是否回国,而在于他无论在哪里,都始终把自己的学识和资源用在了中国需要的地方,这正是顶尖人才的真正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