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美国的登月计划大概率要凉凉。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嫌马斯克的计划过于缓慢,正在寻找B

美国的登月计划大概率要凉凉。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嫌马斯克的计划过于缓慢,正在寻找B方案,向其他公司开放建造新月球着陆器的合同招标。   NASA最近忙着给马斯克的SpaceX找替补,向其他公司开放月球着陆器的合同招标,说到底就是嫌马斯克的进度赶不上他们“抢在中国前面”的野心。但这事真能靠换供应商解决吗?   恐怕没那么容易,就像《纽约时报》点破的那样,SpaceX面临的重大技术障碍可不是小修小补能搞定的——Starship飞船体积大、重量也惊人,连直接飞往月球都做不到。   这事听着有点魔幻,一个整天喊着要殖民火星的主,居然在登月这个相对“基础”的任务上卡了壳,跟美国的人工智能产业挺像,能搞出花里胡哨的绘画聊天程序,到了工业生产这种硬核领域就掉链子。   咱们说说马斯克的Starship到底卡在哪了。这款被NASA寄予厚望的月球着陆器,本质上是为火星任务设计的“超重型运载工具”,起飞重量超过5000吨,比当年阿波罗计划的土星五号火箭还夸张。   可月球任务需要的不是“大力出奇迹”,而是精准的轨道控制和轻量化设计。就像你用重型卡车去跑拉力赛,马力是够了,但灵活性和可靠性根本跟不上。   SpaceX为了追求火星殖民的长远目标,把Starship设计成了可重复使用的庞然大物,可登月需要的是能在环月轨道精准对接、在月面软着陆还能安全返回的紧凑系统。   这种设计理念上的错位,让Starship从一开始就带着“先天不足”——2024年到2025年的多次测试飞行里,要么着陆时爆炸,要么推进系统出故障,连近地轨道的测试都磕磕绊绊,更别说复杂的地月转移轨道任务了。   再看中国这边,走的路子完全不一样。中国载人登月计划从一开始就抱着“步步为营”的思路,2023年正式立项后,没喊什么惊天动地的口号,就是踏踏实实地推进各个子系统的研制。   长征十号运载火箭分两次系留点火试验都圆满成功,奔月轨道运载能力达到27吨,刚好匹配“梦舟”飞船和“揽月”着陆器的重量需求。   2025年8月,揽月着陆器完成了地外天体着陆起飞综合验证试验,这是人类第一次在地面模拟月面低重力环境下的完整着陆起飞流程;梦舟飞船的零高度逃逸试验也顺利通过,能确保航天员的安全冗余。   中国采用的“双重环月轨道对接”方案特别体现工程智慧——用两枚火箭分别发射飞船和着陆器,在环月轨道完成对接,既降低了单次发射的载荷压力,又提高了任务的容错率。这种稳扎稳打的节奏,和美国那种“为了抢时间压缩流程”的做法对比特别明显。   NASA之所以这么着急,本质上是被“必须先于中国登月”的政治目标绑住了手脚。自从中国2023年公布2030年前载人登月的计划后,美国就把Artemis计划的时间表一缩再缩,原本2024年的登月目标推迟到2025年,现在又因为Starship的问题面临再次延期。   为了赶进度,NASA甚至打破“多供应商竞争”的惯例,一开始就把月球着陆器的主要合同给了SpaceX,想借助马斯克的“创新速度”实现弯道超车。   可航天工程从来不是互联网产品迭代,不能靠“快速试错”推进,每个部件的可靠性都需要上千次的地面试验来验证。   美国这种“政治驱动技术”的模式,早在阿波罗计划后期就出过问题,现在重蹈覆辙,无非是想保住自己“航天老大”的面子,却忽视了航天事业的客观规律。   更要命的是,NASA找B方案的过程也不顺利。虽然蓝色起源、洛克希德·马丁等公司都提交了竞标方案,但这些方案要么技术不成熟,要么成本高得离谱。   蓝色起源的“蓝月”着陆器设计虽然相对保守,可关键的BE-7发动机测试进度滞后;洛克希德·马丁的方案又依赖还没定型的下一代运载火箭,同样面临时间压力。   更尴尬的是,这些公司都要求NASA给巨额资金支持,可美国国会对航天预算的拨款越来越谨慎,毕竟连年的通胀和债务问题已经让政府财政捉襟见肘。   再看中国,载人登月工程作为国家战略项目,有稳定的资金保障和清晰的技术路线图,不用为了短期政治目标打乱节奏。   美国航天产业的深层次问题也在这次登月计划里暴露得明明白白。就像人工智能领域偏重消费端应用却忽视工业基础一样,美国航天现在也陷入了“重概念轻落地”的怪圈。   SpaceX虽然在可回收火箭领域取得了突破,但这种突破更多是商业模式上的创新,不是核心技术的飞跃。在载人航天最关键的生命保障、深空导航、月面生存等领域,美国这些年没什么实质性的进步,反而因为依赖私营公司导致标准不统一、技术碎片化。   美国登月计划大概率要凉凉,不是因为技术不行,而是战略心态出了问题。当一个国家把航天事业当成政治博弈的工具,而不是科学探索的征程时,再好的技术也会被急功近利的情绪拖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