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伟明猜中了,百亿核航母变成烂尾工程,军方给出最后的期限,中国教授竟然预言了美国福特级航母的未来,美国耗资百亿建造的核动力航母,最后却成了“烂尾工程”,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中国电磁技术领域大牛马伟明院士,他几年前就说过,美国在航母电磁弹射领域“虽然抢先用上了,但没真正搞明白原理”,如果不耐心完善,急着上马大项目,风险会很大。 当时很多人还觉得这是学术嘴仗,没想到一语成谶。现在再看,人家说的是真有道理。 美国当初造福特级航母,野心大得很,想一口吃成胖子,把 13 项从来没经过实战验证的新技术全堆在这一艘船上,光听着就悬。 最核心的就是那套电磁弹射系统,设计的时候吹得天花乱坠,说平均每弹射 4166 次才会出一次故障,能大幅提高战机出动效率。 可真到了实测阶段,数据差得能让人惊掉下巴。2020 年的时候,平均每 181 次弹射就出毛病,到了 2025 年最新测试,故障率还是高达 1/400 次,离当初的目标差了整整十倍还多。 更要命的是这系统的设计缺陷,四条弹射器居然共用一个电源,2020 年一次短路就让所有弹射器全停摆了,就因为个 200 美元的小零件坏了,得把整个电力舱拆开修,硬生生耽误了 5 天,这要是在战场上,早就吃大亏了。 现在更尴尬,美军最先进的 F-35C 隐形战机根本没法在福特号上正常弹射,只能摆在甲板上当 “装饰品”,要等到 2027 年才有可能解决,这效率简直让人没法说。 弹射系统不行,回收系统更拉胯。福特号装的先进拦阻装置,说是用了什么水涡轮技术,能精准控制战机降落,结果实际用起来,涡轮磨损得厉害,软件还老抽风。 2025 年的数据显示,这装置平均 460 次就出故障,只达到设计指标的 3%,还不如老掉牙的液压拦阻索靠谱。 更坑的是,美国为了省钱只装了三条拦阻索,连个备用的都没有,中间那条要是坏了,舰载机降落难度直接翻倍,飞行员每次着舰都跟赌命似的。 除了这两大核心毛病,福特号的武器升降机更是离谱。设计了 11 部全自动的,本来想提高装弹效率,结果 2017 年服役的时候,能正常用的就俩,剩下 9 个不是坏了就是在修。 船员们没办法,只能靠手搬炮弹,效率比老款的尼米兹级还低。这升降机的问题拖了四年才勉强修好,平均故障间隔只有 218 小时,远达不到设计的 932 小时,成了美军自己都承认的 “反面教材”。 花钱的窟窿更是越捅越大。福特号最初预算 105 亿美元,交付的时候就涨到了 128 亿,加上这些年修修补补、升级改造,总成本早突破 170 亿,眼看就要奔 200 亿去了。 美国政府问责办公室骂了好几回,说海军项目管理混乱,根本没搞懂技术难度就瞎开工,纯粹是 “边造边试”,成本失控是早晚的事。 更荒唐的是,后面的肯尼迪号、企业号居然照着福特号的设计一模一样复制,问题也一模一样,现在肯尼迪号交付时间一推再推,从 2024 年拖到 2027 年,等于一开始就锁死了错误路线,想改都改不了。 这下美国海军实在扛不住了,2025 年给福特号下了最后通牒:年底前必须把所有核心问题解决,不然整个项目都得重新评估。 可这哪是年底能搞定的?纽波特纽斯船厂之前修个涡轮发电机,原定 3 个月愣是拖到 10 个月,现在这么多系统性毛病,根本不是短期内能补好的窟窿。 更要命的是,尼米兹级航母已经开始陆续退役,福特级却顶不上来,2025 年西太平洋一度出现 “无航母空窗期”,美国想靠航母撑场面的心思,这下露了怯。 为啥马伟明院士能早早就看透这一切?关键是他懂技术,更懂规律。他当时就点破了,美国用的是 “中压交流” 技术,还停留在第一代,咱们中国已经搞出了更先进的 “中压直流”,差着整整一代呢。 交流系统能量损耗大,福特号的电磁弹射损耗高达 35%,而咱们福建舰的只有 5%,效率根本不在一个量级。 现在再看福特级的困境,根本不只是技术问题,更是美国军工体系的老毛病犯了。军工复合体为了赚钱,赶着上马大项目;国会的拨款机制逼着项目往前跑,就算发现问题也没法停。 几百家承包商牵扯着利益,换个零件都得扯皮半天。这种情况下,就算知道设计错了,也只能硬着头皮往下造,最后把百亿美金的航母造得四不像,成了个烧钱的黑洞。 想想当年马伟明院士说这话的时候,多少人等着看笑话,现在笑话没看成,反倒见证了什么叫真正的技术远见。美国总想靠抢时间、堆技术维持霸权,结果违背了科学规律,栽了大跟头。 而咱们中国踏踏实实搞研发,稳扎稳打求突破,福建舰眼看就要形成战斗力,这对比真是太鲜明了。 马伟明院士的预言成真,也不是运气,是对技术本质的深刻把握。现在美国军方的最后通牒就摆在那,可这百亿大坑哪那么容易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