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杨振宁将清华薪资,诺贝尔奖金捐献出来,看到金额,才知道多伟大 杨振宁7岁就住进

杨振宁将清华薪资,诺贝尔奖金捐献出来,看到金额,才知道多伟大 杨振宁7岁就住进清华园,父亲杨武之当时就在清华任教,科学馆的书香早就刻进了他心里,后来他拿着庚子赔款的资助留美深造,35岁拿下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了享誉世界的科学家,但心里始终装着故土。 1957 年的瑞典斯德哥尔摩,35 岁的杨振宁接过诺贝尔物理学奖奖章,成为最早获此殊荣的华人之一。那会儿的诺贝尔奖金不像现在这么高,但也是笔巨款。 当年单项奖金约 3 万多美元,按 1957 年的汇率换算,相当于 7 万多人民币。要知道,那时中国普通工人月薪也就几十块,这笔钱够普通人不吃不喝攒上一百年。 可杨振宁没把这笔钱存起来留给自己,后来一点点拿出来支持国内的科学事业,这在当时物资匮乏的年代,简直是雪中送炭。 1997 年,75 岁的杨振宁回到魂牵梦萦的清华园,担任高等研究院名誉主任。他一上任就干了件震动学界的事:把自己在美国的部分积蓄、房产,连同一来清华工作前期的全部工资都捐了出去。 有人算过,清华教授的薪资在当时不算低,但他分文未留,全都投进了研究院的建设。不仅如此,他还拿出 100 万美元现金作为启动资金。 这在 90 年代末的中国,相当于 800 多万人民币,够在当时的北京买几十套房子。可他觉得不够,又拖着年迈的身体四处奔波募集,硬是拉来了 1500 多万美元,这笔钱成了清华高等研究院的 “第一桶金”。 或许有人觉得捐钱不算稀奇,但杨振宁的捐献从来不是 “一次性施舍”,而是数十年如一日的躬身付出。 2000 年,他把在南京做学术报告的 1.5 万美元讲课费全捐了,和南京大学的配套资金一起成立 “杨振宁奖学金”,每年资助 10 名本科生,这是他第一次用自己的名字命名奖学金,至今还在滋养着年轻学子。 在中山大学,他牵头创立的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基金会,到 2007 年结束时,无偿捐出了 1100 多万人民币现金、36 万港币,还有一栋 4000 平方米的研究大楼和里面所有设备,这些资产放到今天更是价值连城。 更让人动容的是,他的捐献从来都 “有的放矢”,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拿到他捐的钱和募集的资金,清华高等研究院很快建了起来。 他亲自盯着人才引进,为了把图灵奖得主姚期智请来,他多次促膝长谈,用诚意打动对方放弃美国 18 年的教学生涯回国。 后来又把密码学专家王小云、学者张首晟等一批顶尖人才拉到清华,硬生生把研究院打造成了 “中国版普林斯顿”。 清华大学原校长顾秉林说,杨先生连招聘候选人的学术背景都要一一核实,半点不含糊,就是这份较真,让中国的基础科学研究少走了很多弯路。 除了建机构、引人才,他更没忘了给年轻人铺路。上世纪 80 年代创立的中美教育交流基金会,前 后资助了近百名中国学者赴美进修,复旦大学的忻元龙教授就是受益者之一,他至今记得杨先生安排华人师生帮他们购物,甚至亲自开车带大家去超市的温暖。 南开大学的葛墨林院士也忘不了,杨先生在理论物理研究室搞的 “绝招”哪个问题没解决就请哪个领域的国际专家来讲课,学生答辩特意安排在国际会议期间,这种 “精准培养” 让很多学生迅速成长起来。 2021 年,他又把 2000 余件珍藏的图书、手稿、影像资料捐给清华,设立 “杨振宁资料室”,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学术遗产。 有人统计过,这些年杨振宁和翁帆向清华捐的钱款总数超过 2000 万人民币,再加上捐给其他高校的资金、房产和物资,总额早已是个天文数字。 可对他来说,钱从来不是最重要的。他曾说自己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帮中国人改变了 “觉得不如人” 的心理。 这话一点不假 —— 当年他拿诺奖,让国人知道中国人能搞顶尖科学;后来他捐钱建研究院、育人才,是让这种 “能行” 的底气延续下去。 想想看,一个拿过诺奖、享誉世界的科学家,本可以安享晚年,可他 75 岁还在为清华研究院奔波,82 岁还每周两次给学生上基础课,课间 5 分钟都在答疑,90 岁还学着用软件画图做研究。 他把最体面的荣誉、最丰厚的收入、最宝贵的晚年,全都给了祖国的科学事业。那些捐款数字背后,是 “我为中国血统骄傲” 的赤诚,是 “愿帮清华重振辉煌” 的承诺,更是 “为民族培厚根基” 的坚守。 从 7 岁住进清华园的那天起,杨振宁就和这片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拿庚子赔款的钱留洋,却用一生所学和所有财富回报祖国;他在海外成名,心里却始终装着故土。 那些被他捐出去的诺奖奖金、清华薪资,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一个科学家最纯粹的赤子之心。这样的人,这样的付出,才配得上 “伟大” 二字,也值得每个中国人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