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又出了个新规定,不许中国企业买高端半导体设备,格力立马把原定的三十台进口设备订单全取消了,转头就找上北方华创和中电科48所,一口气签了二十一点八个亿的单子,国产设备不但没耽误,还比原来早了四个月交货。 荷兰政府宣布对中国出口先进半导体制造设备实施更严格的限制,这项新规涵盖了许多关键设备,这意味着中国企业即便不是采购最顶尖的EUV设备,也很难再从ASML等荷兰厂商那里顺利拿到货了。 按照原计划,格力从荷兰采购的设备需要经过长达6个月的出口审批流程,而且不能保证最终一定能获批。 而且,荷兰方面已经明确表示,只要设备被认定为“可能用于军用或战略用途”,就将被拒绝出口。 这还不是最麻烦的,审批流程的不确定性,意味着整个产业链的节奏都有可能被打乱,设备到了晚了,产线就得空等,项目延期,损失无法估计。 在这种局面下,格力索性不再等了,他们直接找到北方华创和中电科48所,订单的内容是用于芯片研发和制造的关键设备,包括刻蚀机、氧化炉、外延炉等。 这些设备过去主要依赖进口,现在国产设备已经能稳定支持28纳米及以上成熟制程。 格力这批国产设备的采购总额达21.8亿元人民币,比原进口设备的预算便宜了近三成,而且,交货周期从原来的8个月缩短到了仅4个月,整整快了一半。 格力这次不是“将就”,而是发现国产设备性价比更高、风险更小,干脆一步到位地切换了供应链,这背后,是国产设备技术能力的显著提升。 国产设备的“逆袭”,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偶然,而是一个系统工程的成果,过去十年,中国政府持续推动半导体设备国产化。 从“大基金一期”到如今的“大基金三期”,累计投入超过万亿元人民币,重点支持的就是设备、材料和EDA工具这三大“卡脖子”领域。 2024年启动的“大基金三期”,总规模超3000亿元人民币,重点投向的方向之一就是高端装备。 再加上地方政府的一系列配套政策,国产设备厂商的研发投入、市场推广和产业协同都有了强力保障。 中国在成熟制程领域,28纳米及以上使用的国产设备占比已经突破50%,某些产品线甚至可以做到70%以上的国产化率。 更关键的是,国产设备的技术稳定性和可靠性已经获得了国内主流芯片厂商的认可,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国产设备列为“首选项”而非“备胎”。 荷兰做出这一决定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中国对荷兰半导体设备的采购大幅下降,而与此同时,中国自己的芯片和相关装备出口却逆势增长,出口额首次突破万亿元人民币。 瑞银集团在最新的研报中指出,ASML预计在2025年对中国市场的销售额将下滑24%,这是实打实的损失。 而另一边,中国企业则迅速调整策略,强化国内供应链的建设,格力的这一“掉头”行为,只是其中一个缩影。 换句话说,荷兰原本想“卡住”中国的脖子,结果先让自己丢了市场。 技术封锁从来不是单边行为,它本身就带有强烈的反作用力,今天你限制别人,明天别人就可能加速自主研发,把你的市场份额永远抢走。 中国掌握着全球90%以上的稀土资源、70%的镓和锗出口份额,面对西方的封锁,中国也通过出口管制、关键材料限制等方式展开反制。 尤其是在半导体制造离不开的高纯金属材料方面,中国的战略地位不可替代,这意味着,全球半导体产业链已经到了一个“重塑点”。 谁掌握核心技术、谁拥有稳定供应链、谁能快速反应,谁就能在未来竞争中占据上风。而不是谁的“朋友圈”大、封锁手法多。 格力这次的选择,其实是整个中国产业的一个缩影,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都在被重新审视,每一分投入都在追求“可控、自主、稳定”。 从家电巨头到半导体设备采购者,格力的这一步,打出了中国制造的新姿态。 这不是一场情绪化的对抗,而是一次算得清清楚楚的战略转身,是对风险的规避,是对效率的追求,更是对自主能力的信任。 所以,不是“国产设备终于能用了”,而是“国产设备终于不需要等别人了”,这就是一场技术封锁带来的最深刻改变。 荷兰的限制,本想封死中国企业的上升通道,结果却成了国产设备快速上位的“助推器”,格力的订单只是开了个头,真正的国产替代浪潮才刚刚开始。 靠别人,不如靠自己,等别人,不如自己动手,别人设下的“陷阱”,中国企业正一步步把它变成“跳板”。 而全球产业链,也正在见证一个不一样的中国制造,正在快速崛起。 信息来源:观察者网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