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外蒙为何反华?如今宁可饿死也不向东大靠拢?理由其实挺扎心的,内蒙古的人口比外蒙古

外蒙为何反华?如今宁可饿死也不向东大靠拢?理由其实挺扎心的,内蒙古的人口比外蒙古全国还要多,经济总量更是高出131倍。想想看,曾经的“穷亲戚”如今成了富得流油的邻居,自己却落得靠出口矿石过日子,这换谁心里都不痛快。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更多优质的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要说起蒙古国和中国的关系,那真是“剪不断,理还乱”。两国之间既是邻居,又像是隔着一层厚厚玻璃的亲戚——看得见,碰不得。蒙古国面积有156万平方公里,地广人稀,却人口只有300多万,还不如中国一个中等城市的人多。   而在中国这边,仅内蒙古自治区就有2400多万人口,经济总量更是高出外蒙古一百多倍。按理说,这么大的差距,蒙古国该是怎么都得靠拢点东边,但事实却完全相反——他们宁可忍着物价上涨、物资短缺、能源告急,也要保持那点“心理距离”。   这几年,蒙古国的经济状况真不好过。首都乌兰巴托的房价高得离谱,能源供应时常中断,冬天动不动就出现“煤荒”。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开支越来越高,年轻人找不到工作,很多人干脆跑去韩国当劳工,做着最辛苦的体力活,只为挣点外汇回家。   可是,就算国内经济一塌糊涂,蒙古政府依旧不愿“向东靠”。他们对中国保持着一种微妙的警惕感,哪怕知道中国是最大的贸易伙伴,也不愿意在政治上走得太近。   这种心态,其实要从苏联时代说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蒙古几乎就是苏联的“卫星国”,从教育到军队,全靠苏联养着。那时候,蒙古孩子从小说俄语,用卢布,学校教的也是“社会主义兄弟情”。   但当苏联解体之后,蒙古的经济体系瞬间崩塌。国家一下子从“苏联庇护下的小弟”变成了孤身一人。那种失落感太强烈了,以至于他们开始害怕任何形式的“被依赖”。   这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依赖恐惧症”。蒙古人担心,一旦再和某个大国走得太近,就可能又会失去自主权。于是,他们宁可挨饿,也要保留那份“独立”的体面。而中国,恰恰成了他们心理上最矛盾的对象。   一方面,中国的经济实力是蒙古无法回避的现实——蒙古全国的出口额里,超过90%都要靠中国市场。尤其是煤炭和铜矿,如果没有中国买单,蒙古的财政收入立刻会断粮。但另一方面,他们又不敢太过依赖中国,害怕“经济的枷锁”变成政治的枷锁。   所以,蒙古政府想出了一个听起来很漂亮的外交口号——“第三邻国政策”。意思就是除了中俄两个邻国之外,要多交点别的朋友,比如日本、韩国、印度,还有美国。听起来像是个平衡之策,实际上却成了他们一厢情愿的幻想。   因为这些所谓的“第三邻国”,除了嘴上支持、签几个意向文件外,几乎没人愿意真掏钱帮他们发展经济。日本和韩国关心的是资源,美国更关注的是地缘政治,而印度嘛,连自己都难顾得上,更别说去救一个远在北方草原的小国。   结果呢?蒙古看似和很多国家搞了合作,实际上最实在的生意还是得靠中国。无论是矿石出口、铁路运输,还是生活物资进口,几乎都离不开中国这边。   很多蒙古的企业家都知道,只要能和中国打通物流线,日子就能好过几分。可政府层面呢,却常常在舆论上喊着“防范中国影响”。这种“经济依赖、政治防备”的矛盾局面,让整个国家陷入了一种长期的焦虑中。   乌兰巴托的街头,你能看到中国制造的电动车、中国企业修的公路、中国技术援建的学校,可与此同时,一些当地媒体却会用“民族独立”“文化保护”之类的词汇,警惕地谈论中国投资。   就连蒙古的一些年轻人,也被这种宣传潜移默化地影响,觉得中国的发展对他们是一种“威胁”。   他们常说:“我们不能再被任何国家控制。”可问题是,他们根本没意识到,现代社会的合作和控制,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有时候,他们的“反感”,更像是一种心理上的失衡。想想看,几十年前,蒙古人还觉得自己比中国北方的老百姓生活好;如今,内蒙古的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建设早已让他们望尘莫及。   呼和浩特的高铁已经跑得飞快,鄂尔多斯的能源基地富得流油,包头的稀土产业在全球都有影响力。而他们这边呢?除了矿石出口,几乎没什么拿得出手的产业。对比太明显,这种“落差感”自然容易转化为心理上的抵触。   更扎心的是,蒙古的富裕阶层,大多靠着对中国出口矿产起家,但在国内舆论中,却往往把问题推到“中国依赖太多”上。   仿佛只要减少和中国的合作,国家就能自立自强。可他们自己心里也明白,离开中国市场,蒙古的矿产根本卖不出去。你要出口到日本、韩国?先得过俄罗斯那一关。铁路不通、运费高、周期长,根本不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