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器人、机器狗、3D打印、桌面冰球、AI围棋、远程驾驶、滑雪体验……在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云谷学校,人工智能体验馆成了学生们探秘科技的乐园。该校的人工智能体验馆从2024年开始建设,现在已经完善,面向全校中小学生开放。这是内蒙古建设的首家校园人工智能体验馆。
“我们打造的人工智能体验馆,集成了20多款智能化人机交互产品,从VR虚拟现实、体感交互,到物联网、机械自动化、语音识别、图像识别……融通科技、体育、美育与心理教育,让学生在实际体验中了解科技,激发创新意识。”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云谷学校副校长葛湘巍表示,“我们把科技馆‘搬’进学校,是希望学生不出校门就能体验人工智能,在互动中寻找成长方向。”
走进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云谷学校人工智能体验馆,只见机器人、机器狗在学生们的操作下做着招手、走路、站立、爬行等各种动作;学生们有的在下AI围棋,有的在远程驾驶,有的在机器上体验滑雪。“刚开学时是老师指导学生们怎么操作,仅一个多月的时间,学生们已经玩得非常熟练了。”葛湘巍自豪地说。
七年级三班学生武锦在体验无人驾驶后感慨:“我觉得科技并不遥远,他已融入我们的生活。我们更应该努力学习,将来为国家的科技发展贡献力量。”正在体验解压骑行项目的七年级三班学生李延熙说:“骑行能看到鸟类、森林、雪山,还能看到风暴、台风等天气状况,感觉很真实,AI赋予了我们不同的体验。”
“人工智能体验馆里的机器人、机器狗在开学典礼上与师生互动,运动会上为学生加油,它们已成为校园生活的一分子。这里既是体验馆又是教学、研学基地。”葛湘巍介绍,学校在科技课程中抽出8个课时分层教学,让低龄段学生(1—3年级)来体验馆摸一摸什么是机器人,看一看能做什么动作;中龄段学生(4—6年级)学习编程、组件;高龄段学生(初中生)学习人工智能课程。
“这是学生用3D打印制作的建筑模型,这个小模具精致且好看,学生在体验中可以感受到、学习到建模思维。建模思维是AI的重要思维模式,我们希望通过实践让学生掌握这种思维。”葛湘巍说,人工智能体验馆对学生自由开放,学生可以提前预约,每天下午的大课间按年级一个班一个班轮换体验。学校还开设AI课程,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学校在人工智能+教育的融合过程中定义未来教育新范式,以科技重塑教育生态,构建智慧校园体系,实现教学精准化、学生个性化、管理智能化、素养发展全面化。AI+课堂教育,让教师在课堂教育中把更多思路用于关注学生能力的提升;AI+学生评价,通过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的成长数据进行收集,对学生的评价更加多元化。尤其在人工智能的专属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工科思维,让学生能够在学校萌发科技思想。在师资力量上,学校引进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与内蒙古师范大学研三的学生共同给学生上AI课程,让专业的老师做专业的事。企业方面,由科大讯飞派3名常住人员驻校管理,开展校企合作,从课程设置到教学,与学校共同进行人工智能的教学管理工作。
八年级二班班主任老师杜瑞博认为:“AI在教学和班级管理中的应用,让教师从繁杂的事务中解放,能更精准地关注到每个学生的优缺点,进而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帮助学生全面成长。”
丨校读:于惠敏
丨审核:王伊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