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军方早晚都要为,自己粗心大意的放虎归山后悔!俄罗斯释放的亚速营成员,现在膨胀发展出亚速军,16万俄军激战的红军城战场,乌军主力就是亚速军。 红军城的炮火已经炸了整整两个月,10月16日那天,俄军一天就打出去3000发炮弹和32枚FAB巨弹,把阵地炸得面目全非,可这座顿涅茨克前沿的小城还是没被拿下。 守在这里的乌军主力,是乌克兰第12亚速旅,而这支队伍的指挥官丹尼斯·普罗科彭科,两年前还是俄军手里的战俘,是俄罗斯通过换俘亲手放回去的。 丹尼斯·普罗科彭科能回到战场,是2023年11月那次大规模换俘的结果。 当时俄军算得挺精明,用他和斯维亚托斯拉夫·帕拉马尔等10个亚速营核心骨干,换回了包括俄军少将安德烈·科列斯尼科夫在内的200多人。 在俄军看来,亚速营经马里乌波尔一役早就打残了,放回去几个俘虏换高级军官,这笔买卖很划算。 他们没算到的是,乌克兰的兵源会崩得这么快,这些带过兵、打过硬仗的骨干,成了能快速填坑的“救命稻草”。 今年前九个月,乌军逃兵已经快十六万人了,单九月一个月就差点突破两万大关。 为了让数字好看点,基辅六月份还改了统计标准,逃兵回来就不算数,可还是挡不住士兵跑路的势头。 前线士兵平均年龄都到四五十岁了,实在没人可用,丹尼斯·普罗科彭科这批人自然成了香饽饽。 他凭借钢铁厂坚守数月的名气,很快把散兵游勇收拢起来,原先的亚速营扩编成第12亚速旅,外界说的“亚速军”其实是对这支部队的俗称,他的官方身份是旅指挥官。 红军城战役打响后,这支部队成了乌军总参谋部的底牌。 八月底他们刚上来时确实凶猛,和第253营一起往前推了十八公里,还宣称包围了八百多俄军。 但俄军很快发现了门道,这支部队看着能打,其实离不开友军配合,后勤更是软肋。 八月二十九日,俄军第132旅不跟他们正面硬刚,绕到侧翼插进乌军第93旅后方,一下子就把亚速旅的退路和补给线掐住了。 从那以后,亚速旅就陷入了被动。十月十七日那天,俄军的炮弹跟不要钱一样砸下来,阵地工事塌了一半,伤员送不出去,弹药也快见底了。 丹尼斯·普罗科彭科七月份就在文章里喊“扛不住了”,抱怨西方不管他们,可即便如此,这支部队还是没退。 不是不想退,是退不了,乌军已经没有多余的部队能接防,要是亚速旅撤了,红军城一丢,顿涅茨克的门户就开了。 俄军当初的换俘决策,现在看更像个连锁失误的开端。 他们只算到换回了高级军官,却没料到这些亚速骨干会成为乌军的“兵贩子”,能用实战经验快速带出一支能打的队伍。 更麻烦的是,这支部队的极端属性还在发酵。八月底,亚速旅发布的视频里,有士兵对着手无寸铁的俄军战俘开枪,这事引来了国际社会的谴责,俄罗斯更是抓住不放,说这是“法西斯行径”。 更棘手的是亚速旅对乌克兰内部的影响。八月底,该旅参谋长博格丹·克罗特维奇公开放话,要是泽连斯基敢和谈,就处决他。 一支前线部队敢直接威胁总统,这在现代战争里都少见。 这背后其实是亚速旅的底气,他们知道乌军没人能替代自己,就算行为极端,基辅也得忍着。 有网友说,俄军这是不仅给对手送了兵,还送了个“太上皇”到乌克兰内部。 西方对亚速旅的态度也透着纠结。美国去年六月解除了对他们的武器禁令,说审查后没发现人权问题,可欧洲不少国家心里犯嘀咕。 亚速旅的极右翼底色摆在这里,早期成员用纳粹关联符号,还被联合国指控过虐待平民,这些旧账让欧洲在援助时总留着后手。 丹尼斯·普罗科彭科喊着要援助,可西方的武器来得越来越慢,很大程度上就是怕这些装备最后落在极端分子手里。 现在红军城的僵局还在持续,11万俄军打了两个月,付出不小代价却没拿下阵地;亚速旅虽然守住了,可伤亡已经超过三成,逃兵问题在这支部队里也开始冒头。 丹尼斯·普罗科彭科每天的工作,除了指挥作战,还要靠自己的名气稳住士气,防止士兵跑路。 俄军当初按下换俘按钮时,或许觉得是笔划算的交易。 他们没算到战争会拖这么久,没算到乌军兵源会枯竭得这么快,更没算到放回去的这些人,会变成扎在自己肉里的一根刺,还顺带搅乱了乌克兰的内部局势。 这场仗打到现在,每个看似偶然的决策,都在悄悄改变着战局的走向。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来评论区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