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记者访问中国高志凯:如果英国政府不批准中国在英国新建大使国,中国将如何解决!高志凯明确表达:英国也不要想在中国北京建新使馆!同时让英国不要忘记了 中国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英国侵略中国的历史,中国人民没有忘记!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事情的起因可以追溯到2018年。当时,中国正式启动了在英国筹建新使馆的计划,地点选在伦敦市中心一个交通便利、环境安全的区域。按理说,建一个使馆是国家间非常正常的行为,但没想到,这件简单的事情竟然拖了七年。 高志凯透露,英方在审批过程中反复推迟,理由五花八门:有时是所谓的“安全审查”,有时说发现“监听设备”,总之各种借口层出不穷。七年的拖延,让中国方面的耐心明显透支,也让整个外交沟通的效率大打折扣。 在采访中,高志凯明确指出,如果英国继续采取这种拖延策略,中国同样不会批准英国在北京建设新使馆。这句话掷地有声,带着一种“外交上的对等原则”的意味。 高志凯强调,中英两国是平等的主权国家,任何一方都不能以拖延、刁难的方式对待另一方的正常外交行动。换句话说,外交不是单方面的优待,也不是施压,而是讲究互相尊重和对等。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回顾历史。高志凯在采访中提到,中国与英国的关系,并非一直风平浪静。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把中国的大门用炮声强行打开,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这只是开端,1860年,英法联军更是联手焚毁圆明园,抢掠文物,把中国的尊严践踏得一文不值。这些历史,虽远却不应被遗忘,它让中国人民明白:在国际事务中,容不得任何人随意欺负中国。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对于自身权益的维护格外谨慎。高志凯指出,中国的外交行动有原则,也有底线。 如果英国不尊重中国在伦敦建馆的正当需求,中国同样会采取对等措施。这不仅是外交策略上的对等,更是一种国家尊严的体现。七年的拖延,无疑让中国在行动上有了更强的警觉性。 谈到国家尊严,就不得不提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中国的历史性时刻。那天,中国正式收回香港,结束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殖民统治,实现了邓小平提出的“收回香港”的目标。 对中国而言,这不仅是领土完整的恢复,更是一种象征:中国不再是那个任人宰割的国家,中国人民不会允许历史的悲剧重演。这一点,高志凯在采访中也反复强调——任何一个国家,在对待中国的态度上,都必须有最基本的尊重。 在谈到英国的拖延行为时,高志凯还点出了一个关键因素:背后的外部压力。他表示,美国在中英外交事务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对英国施加了压力,导致英国在中方使馆审批上不断拖延。 这一点,提醒我们,国际政治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一个外交事件背后,都可能牵扯到更复杂的地缘博弈。而中国的回应,则体现了一种成熟、理性但坚定的态度:你对我们刁难,我们也不会无条件退让;你想要得到平等对待,就必须从尊重和历史认知开始。 高志凯的表态,不仅仅是对英国的提醒,更是一种外交信号:在国际关系中,任何国家都不应低估中国的综合实力和底线。中国在经济、军事、科技上的发展,使得国家有了更强的保障来捍卫自身权益。 高志凯强调,中国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但他同时指出,中国更希望通过和平、合理的方式解决问题。问题的核心,是互相尊重,而非一方单方面的刁难和施压。 回过头来看七年的拖延,中国的耐心已经到了极限。在这段时间里,中方不仅反复尝试与英方沟通,也耐心解释建馆的合理性和安全性,但英国方面总是以各种借口拖延审批。 高志凯的话,不仅是对英国的直接回应,也是对所有关心中英关系的人一个明确的信息:中国的原则是清晰的,中国的底线是明确的。外交不是软弱的表现,而是智慧与力量的结合。 值得注意的是,高志凯在采访中还强调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对等与尊重不仅仅是外交辞令,而是实际行动。如果英国希望问题得以解决,就必须正视历史和中国的现状,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和表面形式。 历史提醒我们,任何轻视中国的国家,都可能在未来付出代价。中国不是过去那个任人宰割的国家,而是一个拥有明确底线和坚实国力的现代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