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政坛二三号人物“同归于尽”,总统被迫出手否决国会决议,亲美派与亲华派已斗成一团! 一场突如其来的罢免风波,让这个夹在中俄之间的小国瞬间成为国际焦点,而当总统亲自“下场”,否掉国会罢免决议,局势彻底失控。 表面是人事更替,实则是亲美派和亲华派在蒙古内部的“外交路线之争”打到了台前。 蒙古这回的政坛大戏,主角是总理赞丹沙塔尔和议长阿玛尔巴伊斯格楞,这俩人原本是蒙古人民党的“门面担当”,一个掌政权,一个掌立法。 但从今年6月前总理奥云额尔登被迫辞职后,党内山头林立,权力争斗愈发激烈,9月底,在党内高层选举上,阿玛尔巴伊斯格楞成功“登顶”成了新一任党魁,一度风光无限。 但没过多久,赞丹沙塔尔就反手一记重拳,指控对方涉贪,立刻启动调查,结果还没等案件尘埃落定,阿玛尔巴伊斯格楞就辞职下台。 可这位前议长也不是省油的灯,在退场前搞了个“临别反杀”,主导国会通过了一项罢免总理的提案,结果这一下,两人都栽了,看似你来我往,实际是“两败俱伤”。 就在外界都以为赞丹沙塔尔要“凉凉”时,蒙古总统呼日勒苏赫突然出手,他以“投票程序违规”为由,否决了国会的罢免决议。 总统办公室给出的理由是:议会投票当天没按规定统计到场人数,连议题都搞不清楚,这可不是小失误,而是直接违反宪法程序。 从某些层面来讲,总统确实有这个权力,但这次干预不只是技术性纠错,更像是政治性的“救火”,一方面是为维稳,避免政坛全面失控;另一方面,也暴露了总统在党内权力博弈中的微妙立场。 不过要注意,否决不代表尘埃落定,如果国会后面再来一次表决,三分之二议员坚持罢免,那总统也挡不住,这场戏,远没到大结局。 这场人事地震背后,绝不是简单的“谁看谁不顺眼”,更深层次的,是蒙古内部关于国家外交方向的分歧。 赞丹沙塔尔主张加强与中俄合作,尤其是推动中俄蒙天然气管道、铁路等基建项目。他一上任,就力推降低对华矿产出口税,被外界视为“务实亲邻派”,支持他的大多是党内的年轻改革派,强调经济现实,不愿意跟主要贸易伙伴闹掰。 而阿玛尔巴伊斯格楞身后的保守派,则更倾向于维持蒙古传统的“第三邻国”外交路线,这一派希望在继续与中国合作的同时,加强与美国、日本等“域外力量”的联系,避免对中俄“过度依赖”。 蒙古的经济命脉很大程度上绑在中国市场上,全国将近九成出口都流向中国,尤其是矿产几乎全靠中国买单。 但与此同时,蒙古也不想被视为“完全倒向中俄”,这才有了“第三邻国”战略,意思是除了中俄,咱也得跟美国、日韩保持距离和合作。 这条平衡木不好走,一边是现实经济利益,一边是政治战略考量,而当党内的两派都把这当成“路线生死战”,政治斗争自然就愈演愈烈。 现在的局面,是两个路线的代表人物都倒了,但路线之争却没停下。之后蒙古人民党将召开全体会议,党内各派势力必然会重新洗牌,到时候谁掌权,谁定方向,还真不好说。 总统呼日勒苏赫这次否决国会决议,暂时稳住了局势,不过他的位置也不轻松,一边是党内的反对派虎视眈眈,一边是外界对蒙古政策走向的密切关注。 在这种背景下,总统的“中立”角色变得极为关键。他既不能让国家陷入内斗泥潭,也必须维持对外合作的连续性。 尤其是像“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管道、甘其毛都-嘎顺苏海图铁路这样的跨国项目,一旦因为政局不稳而停滞,对蒙古经济将是重击。 目前来看,呼日勒苏赫的介入只是为政坛争取了一点缓冲时间,如果党内不能达成新的共识,后续的政治震荡可能会更剧烈。 这场的政治风暴,看似是两个人的宫斗,实则是蒙古国家方向的一次深刻裂变,它不仅暴露了蒙古政坛派系林立、制度漏洞的问题,更在更大层面上揭示了地缘夹缝国家的战略焦虑。 接下来,蒙古到底是继续紧靠中俄搞基建,还是转向西方找“第三邻国”?谁来主导未来的蒙古政策走向?答案不在今天,但棋已经落下。 无论如何,这场风波已经撕开了蒙古政坛的“遮羞布”。权力、路线、外交,全都摆上了台面。 接下来,是妥协,还是更激烈的较量,一切都看未来的党代会,但有一点可以确定:这个夹在中俄之间、又想跟美日搞好关系的小国,接下来的路,绝不会好走。 信息来源:蒙古国总统全面否决罢免总理决议——联合早报 蒙古国总理赞丹沙塔尔被解职/来源——央视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