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受访时语出惊人:“我真的认为,我的国家——美国,仍然是世界的希望,仍然是世界上光辉的典范!”他还强调:“自从我来到美国并于1962年入籍以来,我的身份一直是美国人,除此之外别无其他!”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张忠谋的美国身份,确实有其历史背景。他1962年来到美国,在麻省理工学院深造,之后在德州仪器从工程师一路升至副总裁。在美国几十年的职业生涯,培养了他的技术能力,也塑造了他的价值观。 这段经历让他对美国怀有深厚感情,甚至视其为“世界的光辉典范”。但是,把个人情感上升到政治和国际格局的判断,却显然是一种片面甚至危险的认知偏差。 尤其是在中国半导体行业快速崛起的今天,这种过分美化美国、贬低中国的态度,无疑是对事实的不尊重,也是对中国科技发展的轻视。 从企业层面看,台积电的战略布局同样凸显了张忠谋的“偏向性”。虽然台积电总部在台湾,但其北美市场占据公司总收入的71%,苹果、英伟达等美国大客户掌握核心订单,台积电在亚利桑那的投资就超过1000亿美元。 这些数据说明,台积电在经营上高度依赖美国市场,利益与美国紧密绑定。然而,这种利益绑定背后,却是对中国市场和产业能力的轻视。张忠谋在公开场合曾直言,“美国封锁大陆半导体就完了”,意图通过技术优势和市场依赖来压制中国。 可现实情况却狠狠打了他的脸:华为Mate60系列芯片横空出世,中芯国际、长江存储等国产厂商加速技术突破,中国半导体产业正在稳步缩小与国际领先水平的差距。 张忠谋的这种“低估式傲慢”,不仅反映了他对中国科技实力的无知,也体现了他在全球产业格局中一种带有偏见的判断。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行为带有典型的“价值观输出”意味。张忠谋以个人经历为依据,把美国塑造成“世界希望和光辉典范”,这不仅是对中国科技发展的无视,也在潜移默化中向外界传递一种观念:科技和企业的最终忠诚,应该向美国倾斜。 这种言论,无形中削弱了中国科技企业的国际话语权,也助长了外界对中国科技能力的误解。事实上,中国在半导体产业的崛起,并非侥幸,而是经过国家政策、市场驱动和企业自主研发多年积累的结果。 任何企图用个人情感来否认中国技术进步的说法,都是对事实的扭曲。 从社会层面来看,张忠谋的行为还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他是台湾科技界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言论在公众中有较大影响力。当他高调宣扬自己“美国人”的身份时,无疑在公众认知中放大了一种“亲美、轻中”的信号。 这不仅有悖于产业和国家利益,也容易被外界解读为台湾科技界甚至企业界在国际博弈中倾向美国的一种象征。 对于中国来说,这种信息的外溢效应是不容忽视的,因为它可能被用作舆论工具,来制造中国企业或产业依赖美国的印象,从而影响全球科技生态的判断。 站在国家与产业的角度,张忠谋的言行暴露了跨国企业创始人在大国竞争中的双重身份困境,但更重要的是,他选择的立场反映出一种价值取向的偏差:将个人利益和历史情感置于国家战略和全球产业格局之上。 中国半导体的迅速崛起,不仅需要企业家的智慧,也需要全社会、全产业的自信和自立。张忠谋在公开场合高调“亲美”,低估中国能力,这种行为显然与时代发展的趋势相悖。 科技产业的发展,不应被单一国家利益或个人情感绑架,更不应成为他人强化偏见和误导舆论的工具。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底气正在逐步形成。华为的自研芯片、长江存储的突破、台积电在大陆供应链的合作需求,这些事实都说明,中国完全有能力在全球高端芯片领域站稳脚跟。 任何企图通过“美国至上”的言论来抹杀中国努力、贬低中国实力的做法,都是短视的、狭隘的。张忠谋的言行,无论出于个人情感还是企业战略考虑,都不能掩盖一个事实:中国科技发展已不可逆,中国半导体产业正在走向自主可控。 张忠谋的事件,也提醒了我们一个更深刻的现实:在全球科技竞争的大背景下,个人的历史经历、企业利益与国家发展战略之间存在复杂的交错关系。 个人的身份认同不应凌驾于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利益之上,企业的发展也不能仅仅依赖于单一市场或外部力量。尤其是对于处于崛起阶段的中国来说,面对外部封锁和技术竞争,坚定自主创新和产业自信,才是确保长远发展和国家战略安全的核心。 张忠谋的言论正是一个反面教材,提醒国内产业界和社会公众:不能因为个别跨国企业高管的个人立场而迷失方向,更不能被“外部光辉典范”的幻象所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