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北京市日坛中学东润分校|《主播说节气》——立冬

朔风始起,万物境藏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网教育频道连续推出校园文化栏目《主播说节气》,新一期节目由北京市日坛中学东润分校学生主播于漪涵以精准流畅的播报、生动直观的演绎,以“立冬”为主题,带领大家走进二十四节气的诗意世界,感受传统文化与自然节律的深厚联结,从科学观测、农事规律到诗词民俗,多维度解读这一古老节气的现代意义,展现传统文化在青少年教育中的创新表达。

学生主播于漪涵凭借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与灵动的表达风格,带领大家走进这一“万物收藏、归避寒冷”的节气,感受冬始之时的自然韵律与人文温度。她深耕古典文化多年,尤其擅长将节气知识与诗词典故相结合。

节目开篇,她以杜甫“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的诗句引入,精准阐释立冬的天文意义:“当太阳到达黄经225°,便是立冬。它是二十四节气中冬季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秋去冬来,天地万物开始进入‘休养生息’的阶段。”于漪涵特别对比了立冬与冬至的差异:“很多同学会混淆二者,其实立冬是‘冬之始’,侧重‘始藏’;冬至是‘冬之至’,侧重‘昼短夜长至极’,大家可别记错啦!”

在物候解读环节,于漪涵生动呈现立冬“三候”:“一候水始冰”,她说“清晨能看到水面结着薄薄的冰碴,用树枝一碰就会裂开,特别有意思”;“二候地始冻”,她指着操场边的土地解释,“之前松软的泥土现在变得坚硬,踩上去会发出‘咯吱’声,这是大地在为过冬做准备”;“三候雉入大水为蜃”,她演示着古人的浪漫想象——立冬后野鸡等鸟类少见,而海边出现外壳花纹相似的蛤蜊,古人便认为鸟类潜入水中变成了蛤蜊,为节气增添了几分奇幻色彩。

民俗文化分享中,小主播于漪涵融入了大量生活场景。她提到,北方有“立冬吃饺子”的传统,“奶奶说‘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饺子形似耳朵,寓意保暖御寒”;南方部分地区流行“吃汤圆”,象征“团圆暖冬”;而“补冬”习俗在南北都很盛行,人们会吃羊肉、牛肉、萝卜等温补食材。针对立冬后“气温骤降、风寒渐盛”的特点,于漪涵给出实用建议:穿衣要注重“颈部、手部、脚部”保暖,可佩戴围巾、手套,选择保暖性好的鞋子;饮食上宜多吃红枣、桂圆、山药等温补食材,减少生冷食物摄入;运动方面推荐慢跑、跳绳、室内瑜伽等,避免在严寒中进行剧烈运动,以防感冒或受伤。

据悉,《主播说节气》栏目的开设,是学校“传统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生自主主持、自主探究的形式,既能让青少年深入了解二十四节气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对自然和传统文化的热爱。

节气科普:

11月7日,星期五,农历九月十八,是中国传统24节气的第十九个节气—立冬

立冬,开启了一段秋收冬藏的旅程,它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代表着冬季的开始,意味着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的状态。气候也从秋季少雨干燥向阴雨寒冻的冬季过渡,在南方地区,从立冬至小雪期间,常会出现风和日丽、温暖舒适的“小阳春”天气,在民间有“十月小阳春”一说,所以在南方初冬时节一般不会很冷。但此时的北方已经进入了降温的雨雪天气,华北地区的初雪常在此时降临,东北和西北地区,这个时候已经是大雪纷飞的景象了。

立冬有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意思是,立冬后,水已经能结成冰;土地也开始冻结,野鸡一类的大鸟也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人们就以为到立冬后野鸡变成大蛤了。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冬季是享受丰收、休养生息的季节。立冬在古代社会也是“四时八节”之一,是个十分重要的节日,在中国部分地区有祭祖、饮宴的习俗,以时令佳品向祖灵祭祀,以尽为人子孙的义务和责任,祈求上天赐给来岁的丰年。

立冬后,草木凋零,蛰虫休眠,人类虽没有冬眠之说,但民间却有立冬补冬的习俗。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我国古代是一个农耕社会,劳动了一年,在立冬这一天,杀鸡宰羊进补进补,犒劳一下自己和家人的同时还可以抵御寒意。

俗话说“好吃不过饺子”。在中国北方地区,有立冬节气吃饺子的习俗。立冬这天,各式各样的饺子卖得十分火爆。一来立冬这天改善一下生活,二来饺子是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所以“交”子之时的饺子一定要吃!

南京有句谚语:“一日半根葱,入冬腿带风。”一立冬,老南京人就特别注意吃生葱,以抵抗南京冬季湿寒的气候,减少疾病的发生。南京人还常把“立冬嗖嗖疾病盘,大葱再辣嘴中盘”这句老话挂在嘴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