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千年古村的多重“打开方式”

转自:湖州日报

文/记者李则名

上周五,在湖州市安吉县举办的联合国旅游组织2025年“最佳旅游乡村”颁奖仪式上,南浔区和孚镇荻港村从全球众多候选乡村中突围,与其他3个村庄一同获评2025年“最佳旅游乡村”,成为浙江省获评的第4个“最佳旅游乡村”。

联合国旅游组织于2021年发起“最佳旅游乡村”评选,今年已是第五届。评选活动从文化与自然资源、经济可持续性、社会可持续性、环境可持续性等9个维度展开。透过荻港村,世界看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乡村,也更懂蓬勃向上的湖州旅游产业。

联合国旅游组织秘书长祖拉布·波洛利卡什维利称,作为2025年“最佳旅游乡村”,荻港村的乡村旅游发展具有标杆意义,这里不仅有水墨江南画卷里的秀丽风姿,更蕴藏着生生不息的发展密码。

连日来,记者蹲点荻港村,探寻千年古村的多重“打开方式”。

赏风景这里有“最江南”的怦然心动

江南水乡的古村如散落的珍珠,或枕水而居,或藏于深巷,各有风韵。若论“一眼千年”的怦然心动,拥有2500余年历史的荻港村自带特有的3项“文化光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桑基鱼塘系统、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中国蚕桑丝织技艺。

踏上村内纵横交错的石板路,旁边是小桥流水,抬头是白墙黛瓦,轻波微漾,摇曳着廊檐倒影。早上5时不到,村里就热闹开来,打年糕的师傅忙着将蒸好的桂花糖年糕出锅,热气腾腾的年糕又甜又糯惹人垂涎;不到6平方米、有名气却没名字的馄饨店里,店主正娴熟地擀着面皮、包着馅,十里八乡的村民都爱来这儿吃上一碗……村中随处可见典型的水乡景观,石板路能延伸至各个角落。

荻港村党委书记莫海平向记者介绍,目前村内保留着50座古堂,如章家三瑞堂、吴家礼耕堂、朱家鸿志堂等;还有大大小小的36处古宅,其中长寿桥一侧的“积川书塾”约有600年的历史。历史上,私塾里曾走出2名状元、57名进士。如今,这里成为村里学龄前儿童举行启蒙礼的地方。

江南水乡,桥是灵魂。站在村内的古桥上,人文风情与江南风景交相辉映。村内至今流传着“一步两桥”的谚语,用以形容江南水乡的特色。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荻港村依旧保存着庙前桥、秀水桥、隆兴桥等31座古石桥。

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快速发展,许多临河的鱼桑人家开起了餐馆和民宿,村民在河埠头用竹竿吊着篮子,热情送上鱼汤饭、肉饼子、鲜桑果汁、鱼圆等特色小吃。在村里新打造的“苕溪渔隐”美食街,映入眼帘的是桑叶茶、桑果糕、荻港三碗面等地方特色美食,各地游客无不沉醉在这独具鱼桑韵味的悠然水乡中。

依靠着先辈留下的宝贵财富,荻港村近些年在政府的引导下积极开发民宿、研学、美食等多元业态,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比10年前实现翻番。去年,累计吸引40个国家超34万名游客来观光和体验,全村旅游收入1.06亿元,乡村旅游成为荻港村的支柱产业。

看发展这里有“最传统”的文旅资源

荻港最拿得出手的,当数那片1007亩的桑基鱼塘。2017年,桑基鱼塘系统获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赞其“世间少有美景,良性循环典范”。

“不少古村守着厚重的文化底蕴,但有些养在深闺无人识,荻港走出了一条不一样的路。”与村民交谈,大家总会不约而同提及湖州荻港徐缘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徐敏利,她是第一位慧眼识珠决定利用桑基鱼塘推动村庄发展乡村旅游的人。

早在2004年,徐敏利就不顾家人反对与旁人质疑,倾尽积蓄购下村里的一块桑地与鱼塘,开始建设以保护和发展桑基鱼塘为主旨的荻港渔庄,并力推村里的“百年陈家菜”,将菜品从寥寥20余道精心拓展至200多道。2010年起,她又发起并坚持每年筹办鱼文化节,延续“无鱼不成宴”的习俗。

乡村旅游发展有了带头人,村民也积极参与其中。过去15年,200多名村民转型成为“鱼桑研学老师”,600多名村民依靠旅游业找到了新岗位。鱼文化节被认定为“示范渔业文化节庆”,不仅常办常新,有渔乐、渔歌、渔舞、渔火等民俗表演,还融合现代文艺展览。村民结合文化活动,抱团联合开发桑叶茶、桑果汁等30多种特色农产品,让国内外游客美滋滋地把江南美食打包回家,有效推动鱼桑资源向“美丽经济”转化。

看着村里的游客越来越多,村民杨红梅在7年前决定辞掉城里的工作回村创业。一家人拾掇起曾经的老手艺,在老街开了“陈妈妈青团店”。“旅游旺季里,单是糕团生意一天就进账上万元。鱼塘的鱼不愁销,我还在景区当讲解员,这日子越过越有滋味。”杨红梅告诉记者。

凭借刻在村庄DNA里的鱼桑文化,现在的荻港村环境愈发美丽、业态愈发多元,走的每一步,都踩着“村强民富”鼓点。为了把“世界级遗产”牌子用活,这几年村里主动向世界“递名片”,陆续承办了联合国粮农组织—中国南南合作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高级别能力建设活动、东亚农业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等多场国际会议,并同步推出外国留学生农遗体验项目。

品烟火这里有“最热血”的奋斗者

古村要活,首先人气要活。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曾提出“泥土是乡民的命根”这一观点,指出只有让村民从“被动守护者”变为“主动建设者”,乡土文化才能在代际传承中保持活力,古村才会成为有温度的家园。

化被动为主动,正是荻港村打动联合国旅游组织和各地游客的关键一招。指尖碰着缫丝的柔、鼻尖闻着湖笔的墨,老手艺在互动中冒着热气……在蹲点采访中,记者发现,全村60%以上的家庭从事旅游行业,许多村民都自豪地把桑基鱼塘等生态资源当作发家“原始股”,在共建共享过程中喜滋滋地领取村庄反馈的“年终奖”。

他们之中,有“一元茶馆”第四任掌柜潘平福,守着百年老规矩,坚持一边为村民理发,一边低价供应茶水;有被大家唤作“活地图”的村民章金财,时刻把村子的故事装在心里,耐心而又生动地讲给游客听;有青年创业者倪威,斥资将闲置老宅打造成集办公、居住、展示于一体的创业空间,从而吸引更多年轻人与古村结下新缘分;有市文化特派员、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高宁,陆续开发出50余种“农遗新生”文创产品;还有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州鱼桑文化研学院院长王似锋,汲取农耕智慧进行美术和书法创作,努力把传统文化的老底子“翻译”成年轻人喜欢的新文创……

众人拾柴火焰高。正是靠着这份全村参与的热乎气,“艺术设计+青年力量+文化遗产”在此创新融合,推动古村焕发勃勃生机。联合国旅游组织高级金融专员JoanaPimentaMachado认为,乡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沃土,小桥流水、乡音无改、传统赓续的荻港村之所以如此鲜活,正是在于全村积极参与到文化的深度挖掘中,从而有效推动了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互联网上有句话,叫越土其实越潮、越传统越世界,用来形容荻港村很贴切。”危地马拉的文旅专家Guisela认为,他常年在全世界的乡村走访和观察,乡村旅游这些年发展步伐不断加快,荻港村最大的优势就在于聚焦本土资源,在特色上下功夫、在品质上做文章,将文化活态传承与乡村旅游系统化融合,把乡土文化具象化为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