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六代机问世的消息远没有当年歼20那么劲爆呢? 因为当年造出歼20的是“依赖俄制战机的落后国家”!造出歼20是出人意料的! 而造出六代机的是“拥有最强战机歼20S的先进国家”,造出六代机是理所当然的! 2011年之前,外界提起中国航空工业,印象还停留在“依赖俄制战机的追随者”阶段——空军主力是基于苏27改进的歼11,2006年才刚公开歼10这款自主四代机,在全球战机梯队里顶多算“刚摸到先进门槛”。 当时美国的F22已经服役6年,垄断了隐身战机技术,时任美国国防部长盖茨甚至在2009年放言,中国2020年前绝不可能拥有隐形战机,这种轻蔑的预判成了当时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 就在这种普遍看低的氛围里,2011年1月11日下午1点11分,歼20技术验证机从成都温江机场一跃而起,18分钟的飞行让整个世界都安静了。 试飞员李刚下来直说“飞机很灵敏,操控性极好”,而跑道边的研制人员欢呼的背后,是中国航空工业二十多年的隐忍突破。 要知道,美俄五代机研发通常要十五年以上,歼20从首飞到2017年服役只用了不到七年,这速度被外媒直接称为“奇迹”。 更打脸的是,盖茨访华当天恰好遇上歼20首飞,多年后他在回忆录里不得不承认“情报系统出现重大误判”,这种戏剧性的巧合,让歼20的亮相更添了一层“逆袭”的传奇色彩。 歼20的劲爆之处,在于它打破了技术垄断的“天花板”,作为中国首款隐身战机,它采用独特的升力体边条翼鸭式布局,拿过中国专利奖外观设计金奖,内置弹舱、隐身涂料、有源相控阵雷达这些以往只在美俄战机上能看到的配置,突然出现在了中国战机上。 早期原型机虽然用了俄制发动机,但很快就换装了国产涡扇-10C,那独特的“龙吟”声成了军迷最熟悉的声音。 在砺兵台海的军演中,歼20和歼16、运油-20编组飞行,美日韩密集的雷达网愣是没捕捉到它的踪迹,日本九州基地距离280公里都毫无察觉,这种“来无影去无踪”的性能,直接驱散了国人心中因银河号、驻南使馆被炸等事件积累的阴云。 当时互联网上流传着“爬墙党”拍的模糊照片,军迷们能对着一张图研究大半天,这种全民追更的热度,本质是对“中国终于有了世界顶尖战机”的集体兴奋。 再看六代机,它问世时的中国航空工业早已不是当年的“吴下阿蒙”,歼20已经形成家族体系,双座型歼20S公开亮相,改进型歼20A换上新型隐身涂层和碳化硅基雷达,探测距离直接提升三倍,扫描半径接近1000公里,比不少预警机还强。 2024年珠海航展上,歼35A模型与歼20S同台,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能同时量产两款五代机的国家,装备数量到2025年底预计超过四百架,远超美国F22的百来架规模。 这种情况下,外界对中国的预期已经从“能不能造先进战机”变成了“什么时候出下一代”,就像班里的中等生突然考了全班第一会引发轰动,但常年考第一的学生再拿满分,大家只会觉得“果然如此”。 六代机的出现本身也符合行业规律,中国航空工业一直遵循“装备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的节奏,歼10首飞前就已经在布局歼20,歼20服役时六代机预研自然早已启动。 2024年底六代机首飞时,歼20作为伴飞机一同亮相,这种“新老同框”恰恰说明技术传承的连贯性。 从公开信息看,这款六代机采用无尾大三角翼布局,实现全向隐身,还能控制“忠诚僚机”,但这些进步是建立在歼20奠定的隐身、航电基础上的迭代,而非从零到一的突破。 反观国际上,美国的F47六代机2025年才命名,计划2030年服役,欧洲“暴风”项目要到2035年才首飞,中国六代机首飞甚至领先了一步,但这种领先已经是“第一梯队内部的竞争”,而非当年那种“跨界超车”的震撼。 这和海军的055驱逐舰是一个道理,055之前,中国驱逐舰最高水平是052D,虽然先进但与美国阿利・伯克级还有差距,而055直接用上一体化桅杆、双波段雷达,成为全球首款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的驱逐舰,下水时全网沸腾。 但后来的055改进型再亮相,热度就明显下降,因为大家已经接受了“中国能造顶级驱逐舰”的事实。 战机领域也是如此,歼20完成了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部分“领跑”的质变,这种开天辟地的意义注定无法被后续机型复制。 更本质的是,公众的心态已经变了,当年歼20首飞,大家带着“补课”的迫切感,每一个技术突破都在填补历史差距;现在看六代机,更多是带着“领跑”的从容,关注的是“能不能保持优势”。 就像当年歼20开弹舱、降地面都会引发轰动,现在歼20在航展上做“落叶飘”机动,大家已经能淡定拍照,这种“见怪不怪”的背后,正是中国航空工业实力的常态化体现。 六代机的消息不劲爆,其实是件好事,它说明中国终于摆脱了“靠单点突破证明自己”的阶段,进入了“稳步领先”的新常态,这种从容,可比一时的劲爆更有分量。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