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慈禧太后死后,李莲英便失去了最大的靠山。为慈禧守孝100天后,李莲英向垂帘听政的隆裕太后请辞,去南花园养老,后来又搬到棉花胡同的家中,与四个嗣子和自己的兄弟生活在了一起。 “我这辈子,真的到了放手的时候了。”这句话大概就是李莲英离开宫廷、慢慢归入尘世时的心声。 随着慈禧太后的离世,这位曾经位居内廷、宠信极高的大太监,就再也没有了他那条最牢靠的靠山。从宫内“红人”到宫外“退隐”老人,李莲英的晚年,虽不如外界传说那般戏剧化,但也绝非一帆风顺。 在慈禧驾崩之际,李莲英守孝约百日,他遵守礼制,象征性地退出权力中心,表明自己已愿意放下。一个曾经身处权力旋涡、几乎触手可及朝政、如今却主动要求离开的人,这背后的原因,有权势的失落,也有明白自己不再具备那份“靠山”的清醒。 他从宫中辞退后,并未立即放下所有,而是向隆裕太后上交了多年庇护他、恩赐他的珍宝。据说他将多年来由慈禧赏赐的 “七大捧盒” 转交给隆裕太后,他说:“这些都是皇家东西,不应流入民间。” 这一行为表面看是忠诚、节制,实则也可以看作是他为自己退居幕后的“保险”:把过去积累的重量主动交上,以换取安全的生存空间。 随后,他离开宫廷,搬到南花园、再到棉花胡同的居所,在那座位于北京的胡同里,一个曾经几乎掌控宫廷动静的大人物,日渐归于家庭、归于隐退。 虽然他的子嗣并非亲生、而是过继或收养的,但这四个嗣子每人分得白银二十万两、珠宝一袋,甚至养女也有分得银两的记录。他不仅是在退出权力场,同时也在安排自己的“家底”和“后事”,仿佛预感到时势已变。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后来的传闻说他死于痢疾、说他被暗杀、说他的墓地只剩下头颅而无尸体,都增添了许多神秘色彩,但都难以查证。 所以说,在权势场上高攀虽可,但撑不起永远。当靠山倒下、风向变了,主动放下,也许是保全自己的唯一明智。或许这不是完全的失败,而是一种主动的应对方式。 总的来说,李莲英这一生,从权倾一时的红人,到守孝、请辞、退出,再到平静养老,依然真实而有看点。他不是电影里的忠奸分明人物,而是一个深谙宫廷规矩、懂得自保、也不得不面对时代巨变的人。 这样一个人,在历史间隙中显得格外生动。 信息来源: 百度百科丨李莲英 文丨小王 编辑丨史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