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科技创新成为厦门发展超强“引擎”

台海网10月23日讯(导报记者孙春燕)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9.5件,相比“十三五”末期实现翻倍增长,科研成果连续2年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建设7家全国重点实验室,涵盖海洋、能源材料、半导体等领域;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等4大支柱产业集群总规模超过2万亿元;生物医药、新能源等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总规模超过5000亿元;

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735家,每年净增超50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213家,占全省总数42%,相比“十三五”末增长334.7%……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昨日,“厦门这五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二场举行,一幅“十四五”时期,厦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促进产业发展的现代化蓝图徐徐展开。

全市已有12家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

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基础。过去五年,厦门“从无到有”建设厦门科学城,以科学城为主阵地,引进一批大院大所、科技领军企业来厦门建设30余家新型研发机构和公共服务平台,建成首个未来产业园(先进制造园),累计新引进孵化超过170个项目。

值得注意的是,过去五年,厦门搭建国家、省、市级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全市共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12家、省市级科技创新平台783家。高标准规划建设嘉庚、翔安、鹭江3家省创新实验室,打造智慧储能大型科研基础设施、电化学储能系统研发测试与实证实验室。其中,嘉庚创新实验室累计转化各类成果270项,孵化创办31家科技型企业,累计吸引外部投资近7亿元。

同时,厦门开展高新技术企业“增量提质”行动,入库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1934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由“十三五”末的2282家增长到目前的4735家,净增2453家,数量翻了一倍还多。支持建设企业研发中心(创新中心)411个,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2个,落实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超350亿元。

同翔高新片区工业总产值将破千亿

“十四五”期间,厦门同翔高新城片区开发面积达23.5平方公里;2024年,片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700亿元,2025年预计突破1000亿元……系列数据的背后,是厦门火炬高新区高标准推进园区开发建设的缩影。

据介绍,“十四五”期间,同翔高新城片区累计签约项目总投资超1800亿元,汇聚厦门时代、海辰储能、新能安、中创新航、中能瑞新等龙头企业,天马6代柔性AMOLED、8.6代新型显示面板生产线均已投产并逐步释放产能。

不仅如此,厦门以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管理有序的现代新兴科技产业新城为目标,加快实施一批城市功能配套项目,持续引入优质教育资源,共规划、建设学校35所,可提供学位超5万个;构建人才商品房、保障性住房、安置房等多元住房体系;开工建设苏颂天文馆、中心医院、体育中心、商业广场等大型城市功能配套项目。

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市GDP达30%

作为海滨城市,厦门海洋经济发展成效显著。过去五年,厦门海洋生产总值从2020年的2035亿元增长到2024年初步估算的2588亿元,年均增长7%以上,占全市GDP达30%。已培育海洋龙头企业30家,涉海上市企业15家,涉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40家。

在出台全国首部市级海洋经济促进法规的同时,厦门还启动省级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并设立了总规模20亿元的海洋高新产业发展基金和每年5000万元的财政专项补助资金。

此外,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海洋高端装备与新材料、海洋信息与数字等海洋新兴产业聚势突破:上市全球纯度最高的氨糖药品,实现从保健品到“保健品+药品”的跨越式发展;辅酶Q10产销量连续多年全球第一,市场占比超过50%;开发全国首个船舶与海洋工程AI大模型;培育绿盘鲍等13个国审水产新品种,建成我国高端水产品重要集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