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有所养”到“老有康养”的幸福升级
——我市深化养老服务改革绘就民生温暖底色
正午时分,潞州区太东街道金融社区内饭菜飘香。
“在家门口就能吃上热乎饭,社区养老服务站还能锻炼身体、下棋,日子过得比蜜甜!”日前,在潞州区太东街道金融社区食堂,68岁的王大爷一边品尝
营养午餐,一边为贴心的养老服务点赞。
王大爷的生活变化,是我市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快速发展的缩影。
养老服务关系千家万户,关乎民生福祉。在家门口吃上热乎饭菜、志愿者上门提供居家养老服务、住上环境舒适温暖的养老院、使用社区智慧养老服务系统……今年以来,我市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大力推动养老服务改革发展,从机制保障、城市服务、农村供给、行业提质多维度发力,以高质量的养老服务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需求,推动养老服务从“有保障”向“高品质”跨越,让越来越多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近年来,我市坚持高位统筹,率先构建起全方位保障体系,《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实施方案》出台,《长治市养老服务条例》立法工作稳步推进,“部门联动、分工明确”的协同格局正式形成,联合长治医学院成立全省首个老龄健康专业智库——长治市银龄健康研究院,为养老服务注入“智慧动能”。《新建住宅小区配建养老服务设施管理办法》首次建立“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移交”刚性机制,将“无偿配建、无偿移交”写入规划,从源头解决社区养老配套“滞后”难题;全省首家出台的《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财务管理办法》,让每一笔养老补助资金都用在“刀刃上”。2024年,全市累计为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发放运营补贴585.237万元,多元投入为养老服务长效运营“保驾护航”。

走进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烟火气”扑面而来。36个示范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项目落地,51个老年助餐服务点遍布街巷,“幸福食堂”让老人下楼就能吃上热乎饭……近年来,我市以党建为引领实施城镇社区养老幸福工程,以“党群服务+政务服务+民生服务”三位一体模式,培育建设示范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项目,创新“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模式,打造“社区综合体配餐”“嵌入式助餐点”“机关食堂共建”等服务点51个,构建分层分类的老年助餐服务体系。同时,连续三年为养老机构统保床位责任险,完成5367名特困老年人能力评估,在吉林(长春)全国旅居养老推介活动中作为省内唯一地市进行现场推介,向全国展示“长治康养”的品牌魅力。
“这儿挺好的,老年人有活动中心,还能理发、吃饭,比家里还舒心。”在潞城区辛安泉镇西流北村的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厨房里,热油翻滚,不一会儿,荤素搭配、营养丰富的午餐准备就绪。食堂内,老人们三五成群,边品尝着美食,边聊着家常,分享着彼此的生活点滴。
近年来,我市加速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累计投入1321万元,补助460个农村日间照料中心,培育长子县连锁运营、武乡县集中供餐等典型模式,让农村老人也能享受规范化服务。县级中心敬老院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转型,引入知名企业参与公建民营,特困供养服务专业化水平显著提升。针对留守、空巢、独居老人,建立定期巡访和“一帮一”结对帮扶机制,去年以来开展助老活动13场,襄垣县、武乡县的心理关怀服务成为农村养老“暖心名片”;今年更以“邻里守望互助养老”为核心,为1317名分散特困供养对象提供基本无偿服务,让农村老人感受“邻里温情”。
养老服务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标准、品牌与人才的支撑。我市积极开展养老机构星级评定,40家机构获评三星级以上;61家机构食堂完成“明厨亮灶”升级,安全服务看得见、摸得着。“一刻钟”社区养老服务试点推进,107个居家养老服务站点新建改造,62.9%的覆盖率让老人步行可达养老服务。落实从业人员一次性入职奖励,累计开展48次专业培训,覆盖1216名养老机构管理人员和护理员;依托长治医学院和平医疗集团13所医院,打造区域医疗康养枢纽,建设社区居家急救平台、康复医学中心,为老年人提供智慧健康管理解决方案。
“我们希望通过不断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让老年人的生活更有质量、幸福感更可持续。”市民政局养老服务科相关负责人表示。
从城市到农村,从“基本保障”到“品质服务”,我市正以扎实的改革举措,织密一张覆盖广、服务优、温度足的“银龄幸福网”,让每一位老年人都能安享幸福晚年。
来源丨长治日报
文字丨记者刘婷婷潘银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