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日报/滨州网讯从“无人农场”自动巡田的无人机,到纺织车间精准质检的AI“火眼金睛”;从智慧肉牛养殖的全产业链平台,到优化电解铝工艺的行业大模型……在滨州,人工智能正从前沿技术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新质生产力。
近日,滨州市科技局联合市委组织部、市委网信办、市发改委等九部门印发《滨州市人工智能与集成电路产业科技创新行动实施方案(2025-2027年)》,系统谋划未来三年产业创新发展路径,将现有的应用优势转化为产业胜势,同时在集成电路材料领域实现关键突破,全面构筑“智造滨州”的新底座。
目标明确:构筑“E级”智算底座,突破十项核心技术
《方案》紧扣国家与山东省科技创新战略部署,结合滨州产业基础与发展需求,提出至2027年的具体发展目标。
在人工智能领域,滨州将力争建成1个E级规模的绿色智算中心,智算能力占比提升至90%,并培育具有国内竞争力的行业大模型1个以上。同时,新建3家以上重点科技创新平台,引育10名高层次人才,打造5个以上全国领先的深度融合应用场景。
在集成电路领域,计划新建4家创新平台,突破10项关键核心技术,引进10名高层次人才,为全市集成电路材料特色产业提供重要支撑。
任务聚焦:三大行动赋能AI,两大攻坚做强芯片
围绕既定目标,《方案》系统部署了精准的重点任务。
在人工智能产业,滨州将实施三大创新行动。
算力资源供给创新行动。统筹魏桥国科智算中心、黄河三角洲云计算中心等算力资源,联合中科院、京东科技、浪潮信息等优势单位,攻关节能降耗技术,构建全市协同、高效共享的算力网络,打造“数智新底座”。推动公共数据“应开放尽开放”,在工业制造、健康医疗等领域建设10个高质量数据集,并通过“算力券”等政策降低算力使用成本。
大模型创新推进行动。聚焦滨州优势产业,支持在铝先进制造、高端化工、智慧政务等领域打造有影响力的垂域大模型产品和服务,推进工业视觉算法等关键技术突破。研发工业AI应用、科学计算与仿真、智能制造软件及多功能工业机器人等,构建开放的AI应用开发平台。
智能场景牵引赋能行动。在政府治理、智慧城市和工业制造等领域拓展AI应用场景,积极探索脑机接口在医学康复的应用,培育数据流通交易服务业。
在集成电路产业,滨州将聚焦自身基础,实施电路材料提质增效和半导体制造创新突破两大攻坚行动。
保障有力:四大举措构建产业创新支撑体系
为确保各项任务有效落实,《方案》提出四项重点举措,形成全方位政策保障体系。
强化资源统筹保障。落实集成电路企业研发投入财政补助,支持建设创新联合体、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基地,布局一批科技创新平台,加强人才引进与培育。
强化创新主体培育。建立人工智能与集成电路“硬科技”企业库,激励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在滨州科技大市场设立产业专区,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强化金融深度赋能。引导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支持企业上市融资,落实“鲁科贷”“鲁科担”“先投后股”等科技金融政策。
强化安全监管能力。建立健全人工智能监管体系,落实算法备案与安全评估要求,完善数据安全保障机制,推动可信认证、隐私计算等技术应用,保障产业安全可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