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对我们撂话,不排除对中国进行制裁!在10月23日明确表示,欧盟正在研究对中国近期实施的稀土出口管制采取反制措施,并计划与七国集团伙伴协调应对。 这一表态将全球贸易的焦点再次聚集在稀土这一战略资源上,也凸显出国际社会对中国稀土政策的强烈反应。 稀土作为现代工业的“维生素”,在新能源汽车、风力发电、航空航天和国防工业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从智能手机的震动马达到导弹制导系统,从电动汽车电机到军用雷达,这些关键设备都离不开稀土元素。 中国在全球稀土供应链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拥有丰富的稀土资源,更掌握了先进的稀土提炼和加工技术。 话说回来,欧盟此次的强烈反应并不令人意外,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数据,中国承担了全球约85%的稀土精炼加工任务。 欧盟国家在绿色转型和数字经济发展中,对稀土的需求与日俱增,特别是在欧盟推行《欧洲绿色协议》的背景下,稀土供应安全直接关系到其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值得玩味的是,欧盟自身也在加强关键原材料的管控,今年7月,欧盟刚刚通过《关键原材料法案》,明确要求对锂、钴、镍等战略矿产建立储备机制,降低对单一国家的依赖。 这种“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做法,暴露了西方国家在资源战略上的双重标准。 中国实施稀土出口管制并非一时兴起,长期以来,中国稀土行业面临着资源浪费、环境破坏和价值被低估等问题。 通过加强出口管理,既是为了保护环境和资源,也是为了促进产业升级,推动稀土行业高质量发展,这种做法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也是资源主权国家的正当权利。 从全球稀土市场格局来看,中国在稀土加工环节的技术优势更为关键,即使其他国家加快稀土开采,在分离提纯等关键环节仍难以绕过中国的技术和设备。 这种技术优势是经过数十年积累形成的,并非一朝一夕可以替代。 观察欧盟的内部文件可以发现,其对稀土的焦虑早已有之,在今年初发布的《关键原材料展望报告》中,欧盟将稀土列为“战略原材料”,并指出对中国的依赖度超过95%。 这种高度依赖使得欧盟在稀土问题上显得格外敏感。 话说回来,中国在稀土领域的政策调整始终秉持开放合作的态度,只要各国企业遵守相关规定,完全能够获得稳定的稀土供应。 中国稀土企业一直与欧洲汽车制造商、风电设备商保持着良好合作,这种互利共赢的局面不应被政治化操作所破坏。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这场稀土博弈反映出全球产业链重构的深层矛盾,在气候变化和能源转型的背景下,关键矿产的战略价值日益凸显。各国都在加紧布局,确保自身供应链安全。 中国的稀土政策调整,正是顺应这一全球趋势的必然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欧盟若执意对华采取反制措施,很可能伤及自身,欧洲的汽车产业正在向电动化转型,对稀土永磁材料的需求急剧增长。 若稀土供应受阻,将直接影响大众、宝马等车企的电动车生产计划,进而拖累整个欧洲的绿色转型进程。 在全球治理层面,资源领域的争端更需要通过对话协商解决,中国始终主张构建开放包容的国际合作体系,在稀土领域也愿意与各国分享发展经验。 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资源治理体系,符合所有国家的共同利益。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国在稀土问题上的立场既坚定又灵活,既维护国家资源主权和发展权益,也考虑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这种平衡之道,彰显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估计之后稀土领域的国际竞争将更加激烈,但随着技术进步和循环经济的发展,稀土资源的利用效率将不断提高,新的供应格局也将逐步形成,在这个过程中,合作永远比对抗更能创造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