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台第二天,高市早苗就向特朗普表忠心,中国不买的东西,日本出钱买! 刚上任还没坐热椅子,高市早苗就急着给特朗普送大礼包,皮卡、大豆、天然气一箩筐地往美国买,外界一看,这是在拼命刷“存在感”还是另有所图? 高市早苗的这波操作,说白了就是一句话:老朋友回来了,我们得赶紧站队。 就在她成为日本首位女性首相的第二天,媒体就曝出消息:日本政府正在敲定一份“献礼清单”,准备在下周与特朗普的首次会面中拿出来。 清单里有啥?福特F150皮卡、大豆、天然气,全是特朗普当年在任时最爱推销的“国货”。 这不是简单的采购,这是一次政治表态,尤其是福特皮卡,特朗普当年就爱坐在驾驶座上拍广告照,如今高市早苗主动买,分明是冲着特朗普的“面子工程”去的。 更有意思的是,这里还蹭上了中国的“余波”,美国大豆这些年因为中美贸易摩擦在中国市场吃了瘪,日本这边接盘,显然是对特朗普的一种“投桃报李”,你那边卖不出去,我这边掏钱买,关系是不是可以再进一步? 但这事看似有情有义,实则不怎么划算,日本本来就已经有70%的大豆来自美国,现在削减对巴西的进口,为美国腾空间,这不是“雪中送炭”,而是“把炭从别人家拿回来再送回去”。 而且,日本国内并没有那么多对美国皮卡的需求,毕竟城市小、油价高,开福特F150上班,怕不是得先买个停车场。 说白了,这波买买买,更多是给特朗普一个“好印象”,顺便也用来转移国内视线,高市上任仓促、组阁艰难,民意也不稳,趁着和美国总统的会晤搞个大动作,既能刷存在感,也能压一压质疑声音。 对特朗普来说,这份“大单”送得太及时,正是他重返白宫后要的“面子工程”,但对日本来说,这不仅是花钱买账,还可能买来一堆麻烦。 别忘了,高市早苗上任前还曾批评前首相石破茂对美让利太多,那个5500亿美元的投资换低关税的协议,她当时说得可挺狠,可现在自己上台第二天就送大单,这逻辑怕不是自己都绕晕了。 更关键的是,这种“先买后说”的姿态,很容易让外界误解为被动听命,尤其在亚太局势紧张的当下,日本一边要抗衡中国的影响力,一边又得牢牢抱紧美国大腿,这种“左右为难”的姿态,反而会让自己处在尴尬位置。 而且,日本国内经济并不宽裕,通胀压力没减,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国债堆积如山。这时候拿出一大笔钱去买美国货,民众未必买账。 更别说特朗普政府未来还会不会提更多“要求”,比如增加防务开支、扩大驻日美军权限……这些都是高市早苗未来无法回避的问题。 高市早苗的“采购外交”,其实并不是新招,早在安倍时期,日本就擅长用“经济让利”换取“政治支持”,但现在的国际局势,早已不是那时候的格局。 一方面,中美关系依旧紧绷,中国不买的,美国急着脱手,而日本作为“第三方”,自然成为两大经济体之间的“缓冲地带”,但缓冲地带也是高压地带,稍有不慎,就会两头不是人。 另一方面,日本在亚太的安全焦虑也越来越重,朝鲜的导弹试射频率越来越高,中国在东海的存在感也持续增强,日本想要获得美国更强硬的安全承诺,但又不敢走得太偏,怕引起中国更强烈的反弹。 在这种“左右逢源”的背景下,高市早苗的“豪购”外交,其实是一次政治赌博,赌的不是美国的回报,而是日本能否在中美之间保持一个“可控的平衡点”。 但问题在于,这种平衡越来越难维系,中国现在经济体量全球第二,技术与产业链对日本都有强烈牵引力,一味靠拢美国,实则会削弱自身的战略回旋余地。 而且,日本国内的对华态度也并非铁板一块,一部分产业界希望继续与中国保持合作,另一部分则更倾向于“安全优先”,高市早苗如果太急于靠向特朗普,可能会在国内也引发分裂。 更别提,特朗普本人的风格一向“翻脸比翻书快”,今天你送他皮卡,他夸你忠诚;明天你不答应加军费,他就可能翻脸不认人。 与其说高市早苗是在做外交,不如说她是在赌特朗普的“人设稳定性”,这听起来就不是一个靠谱的战略。 高市早苗的“首秀”确实够抢眼,但外交不是开网店,不能靠送礼堆人情,真正的外交,是谋定而后动,是在看清局势之后做出最符合国家利益的选择,而不是一味迎合某个强人总统的喜好。 日本长期以来在中美之间寻求平衡,但现在的“表忠心”式动作,可能让这种平衡变得更加摇摆不定。 高市早苗如果真想在国际舞台上站稳脚跟,就得学会在大国之间“跳舞”,而不是一上来就跳进别人的节奏里。 外交讲究分寸感,越是强势的对手,越不能太急着低头,高市早苗这次的“买买买”,到底是聪明的先手,还是仓促的押注,恐怕很快就见分晓。 信息来源:高市早苗:今后将以日美同盟为基轴,希望尽早与特朗普会面——光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