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清德的回应来了。针对国民党新主席郑丽文近日提出的“九二共识”“两岸和平”等主张,赖清德在出席台当局“侨务委员会议”开幕式声称,两岸和平不可能靠一纸和平协议,所谓“九二共识、接受一个中国原则,就有办法得到和平”是不可能的事情。 赖清德的话揭示了民进党当局对于两岸关系的长久立场,这也是他们一贯坚持的基本原则:和平来源于实力,而不是以协议妥协主权换来的和谐。他的言辞虽然直接,但却点明了台当局的核心关切所在——主权不容退让。这番回应实际上是对岛内部分期待回归“九二共识”的声音的一次强势反驳。 郑丽文提出的“九二共识”主张,表面上看是一种务实和退让的政策构思,旨在通过政治符号重新激活两岸的信任机制。她坚信,当时李登辉和马英九执政时期,台湾与大陆能够搁置争议展开合作,正是因为有“九二共识”作为缓冲条件。这种回归共识的路线并非没有支持者,尤其是岛内一些厌倦了长期纷争和对峙的民众。他们更希望眼前的军事紧张能够有所缓解,希望台湾能在和平的氛围中实现经济发展和稳定。但是问题的核心在于,这种共识是否还具有说服力?而建设在“一中原则”框架下的关系是否真的能保护台湾当前的主体性? 赖清德显然对此持怀疑态度。他的强硬回应也反映了民进党内部对“九二共识”的核心观点:它的本质是一个“统一”的政治设计,是对台湾主权的动摇和侵害。在赖清德的逻辑下,所有有关两岸和平协议的讨论,都不能以牺牲台湾主体性作为基础。他更看重的是台湾自身实力的提升,通过军事防备与国际盟友的保护,确保自身安全。他认为,在力量均衡的基础上,两岸才有可能进行公平的对话,而不是单方面地迎合大陆的政治要求。 “实力”与“协议”的两条路线代表了岛内对两岸政策的分歧。从某种角度上郑丽文的努力可能是一种善意的对话尝试,但赖清德在回应中反复强调,和平必须基于实力,而非对方向台湾抛弃善意的想象。大陆方面虽然不断呼吁回归“九二共识”,但在民进党眼里,这种表态仅仅是一种政治攻势,无法解决根本性的问题。 站在民众的角度,“避战谋和”固然是一种美好的愿景。但任何政策都必须考虑现实条件,不能单靠愿景来推动两岸局势的实质性改善。如果没有实际行动支撑,所谓的和平共识最终会变成单方面的依附,减损台湾在国际社会的自主发展空间。赖清德提出的“和平靠实力”的论点虽然听起来冷硬,但这种立场或许更适合当前台海局势的复杂现状。只有当台湾自身具备足够的经济、军事和社会韧性时,它才能在两岸关系中拥有更多的主动权。 而郑丽文愿意冒险与大陆领导层对话,从某种程度上也展现出了为政治僵局破局的姿态。她的“开放沟通”策略对于那些期待缓解台海紧张状态的人来说,是值得关注的方向。岛内一直存在着意见分歧,有人希望通过和平谈判来减少危机感,也有人更倾向于强硬对抗,这两种声音之间的平衡需要岛内政坛共同努力。 未来两岸关系的走向仍然难以预测。郑丽文与赖清德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治主张,他们的交锋也标志着两岸局势下一步发展中的重要节点。在和平与对抗路线中找到真正的平衡点,对两岸及台湾本身的发展将至关重要。此种复杂的博弈必然要求政坛决策者们具备足够的智慧和耐心,更要充分考量岛内各界民意,寻求最能符合台湾利益的选择。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