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特朗普突然宣布了 2025年10月23日,有媒体说美国松了口,乌克兰可以用美国给的远程导弹打俄罗斯本土,目标包括布良斯克的化工厂,那里是俄军造武器的地方,可当天特朗普就在网上说这是假新闻,他强调美国没给乌克兰这种导弹,也没准他们打俄罗斯。 但这场“否认”远不止澄清那么简单。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美国对俄乌战争态度的深层转变。 拜登时期,美国对乌克兰使用远程武器的态度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公开鼓励,也不明确禁止,留出操作空间。而特朗普的回应干脆利落:不沾边,不负责。这背后,是他近期与普京通话后,急于推动停火的政治意图。他要的不是“帮乌克兰赢”,而是“由我来结束战争”。 可对乌克兰来说,这无异于被“断了后路”。 现代战场早已不是坦克对冲的年代。无人机、巡飞弹、远程精确打击,才是削弱俄军后勤与军工体系的核心手段。乌军近期多次使用“火烈鸟”导弹打击俄境内机场、油库和兵工厂,效果显著。但这类行动高度依赖西方提供的情报支持和武器系统。如今美国公开“甩锅”,前线部队在使用美制或欧美联合研发导弹时,将更加犹豫。 一位乌克兰士兵在社交平台写道:“我们每天在前线拼命,却听到盟友说‘这不关我事’,心里像被浇了冷水。” 欧洲盟友也陷入两难。德国、法国明知乌克兰在使用远程武器,甚至默许本国导弹被用于纵深打击。但美国这一“切割”,等于把责任全推给了欧洲。一旦俄方报复,首当其冲的是欧洲城市与外交压力。 “我们提供武器,却不敢承担后果,”一位欧洲防务专家感叹,“这不是战略,是自欺欺人。” 特朗普的决定,也不全是出于外交考量。700多亿美元的援助,已在美国国内引发争议。明年大选在即,越来越多美国人质疑:“为什么我们的钱要花在乌克兰的战场,而不是国内的学校和公路?” “我们不是世界的救世主,”一位美国网民留言,“别再让我们为别人的战争买单。”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场战争正在改写国际规则。一旦远程打击常态化,代理人战争的门槛将被彻底打破。今天你支持乌克兰打布良斯克,明天就可能有人支持别国打击华盛顿或东京。战争的边界正在模糊,而谁也说不清,下一步会滑向何方。 如今的美国,表面上“不参战”,实则持续输送武器与情报。这种“暗中支持、公开否认”的策略,看似规避了风险,实则加剧了混乱。 乌克兰会不会成为大国博弈中被随时放弃的棋子?欧洲能否真正掌握自身安全?这些问题没有答案,只有沉默。 战争还在继续,而棋局,早已超出了战场本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