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要祭出最后的绝招了?外媒专家猜测,如果中国不再向美国出售稀土,美国将中企踢出全球股市、从SWIFT支付体系中踢出中国企业,请问中国你如何招架? 稀土被称为"工业维生素"绝非虚言,这种由17种特殊金属构成的资源广泛应用于F-35战斗机、智能手机、电动汽车和激光制导武器等高科技产品,中国目前控制着全球近90%的稀土加工产能,使这种资源在国际贸易谈判中具有重要战略价值。 不过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中国的优势不光是有矿,更重要的是有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从开采、分离到精加工,中国掌握了核心技术,这不是其他国家一朝一夕能复制的,美国就算现在重启自己的矿山,要建成完整的产业链,没个三五年根本不行。 把中国企业赶出美股和SWIFT系统,听起来很厉害,被一些专家称为“金融核弹”。 毕竟现在有200多家中国公司在美股上市,总市值超过1万亿美元,SWIFT更是全球贸易的金融命脉。 但这招其实有点像武侠小说里的“七伤拳”,打别人,自己也得内伤,中国公司要是真从美股退市,美国投资者的损失可不小,把中国完全排除在SWIFT之外,等于逼着全世界去找替代方案,反而会动摇美元的霸主地位。 面对这种潜在风险,中国其实早就开始布局了。 在金融市场方面,中概股正在加速回归香港和内地,阿里、京东这些巨头已经在香港二次上市,相当于给自己买了份“保险”。 在支付领域,中国自己搞的跨境支付系统CIPS已经覆盖了100多个国家,虽然现在规模还不如SWIFT,但至少是个备胎,关键时刻能顶上去。 在稀土方面,中国正在从卖原材料转向做高端加工,这样即使遇到极端情况,也能靠着技术优势保持话语权。 最重要的是,中国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和14亿人的大市场,这种规模经济给了我们足够的回旋余地。 说到底,这场博弈暴露了一个现实,在全球化这么深入的今天,想完全“脱钩”几乎是不可能的,中美经济早就深度绑定了,就像一对吵吵闹闹但又分不开的夫妻。 稀土依赖只是表面现象,背后是全球产业链的高度融合,美国制裁中国稀土,自己的高科技产业和国防建设就得受影响,中国要是主动断供,也会失去重要的外汇来源和技术交流渠道,这种互相牵制的关系,反而成了维持平衡的“安全阀”。 说实话,在这场关于稀土和金融的讨论中,最让人担心的不是具体的制裁与反制措施,而是那种“非要争个你死我活”的思维模式。 全球化发展到今天,早就把大家的利益紧紧绑在一起了,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已经证明,单边制裁就像在互联网时代拔掉自己的网线,看起来是切断了和别人的联系,实际上是自己被孤立了。 中国的稀土优势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几十年技术积累和环保代价换来的,同样,美国的金融地位也是长期发展的结果,把市场自然形成的优势当成武器来用,本质上是在否定全球化本身。 现在各国都在忙着把供应链多元化,中国也在全力推进科技自立,这种“去风险”的做法虽然会导致效率损失,但也是被现实逼出来的。 未来的出路不在于找到更厉害的“王牌”,而是要想办法建立一个更有韧性的新体系,既能保持全球合作的效率,又能扛得住突发冲击,这需要我们超越非黑即白的对抗思维,在竞争中学会共存,在分歧中寻找共同利益。 毕竟,面对疫情、气候变化这些全球性挑战,人类说到底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也许这场稀土与金融的博弈,最终会让我们明白,在不可避免的相互依存中,合作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