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果真被我猜中了 美国突然宣布 2025年11月起,美国对进口公交巴士加征10%关

果真被我猜中了 美国突然宣布 2025年11月起,美国对进口公交巴士加征10%关税,而令人错愕的是,连比亚迪在加州兰卡斯特本地生产的电动巴士也被纳入“进口”范畴,必须缴税。车是美国造的,工人是本地雇的,工厂是实打实投的,结果政策一出,反而成了“外来威胁”。 这哪是贸易保护?分明是“精准排除”。柴油车、燃油卡车照常通行,偏偏卡住零排放的电动公交。嘴上说着“碳中和”“绿色未来”,可一旦环保设备背后有中国技术或资本背景,立马设障。网友直接开嘲:“原来美国要的不是零排放,是‘去中国化’的零排放。” 美国每年要更新四千多辆公交车,但本土产能实在拉胯。Proterra曾被捧为“美国电动公交之光”,结果去年销量不到百辆,连一个中等城市的需求都填不上。很多城市早就不指望本土企业,全靠进口电动巴士撑着公交系统更新。如今一加税,成本飙升,订单纷纷取消——缅因州砍了20辆采购计划,洛杉矶、芝加哥也在观望,绿色出行进程直接踩了刹车。 更离谱的是,那些冒黑烟的柴油车却毫发无损。一边花大价钱治理空气污染,一边把最能改善空气质量的车挡在门外。一位丹佛市民在推特上怒问:“我们到底是在治霾,还是在演环保连续剧?” 兰卡斯特的工厂有1100多名员工,是实实在在的社区支柱。有人在这里干了快十年,孩子在当地上学,房子刚贷款买下。如今却因为公司总部在海外,面临裁员风险。“我们不是在为中国打工,”一位老员工说,“我们是在为自己的生活拼命。” 这背后,是政治博弈的算计。2024年中期选举后,传统车企和工会开始联合施压,打着“保护美国工人”的旗号,实则害怕在电动化浪潮中彻底失去话语权。一位政策观察员一针见血:“他们不是怕竞争,是怕输。输不起,就干脆不让比赛公平进行。” 类似操作早有先例。欧盟加税,美国给盟友豁免;中国造的车,哪怕在美国生产,也照征不误。规则?早就让位于“谁是自己人”。 更可怕的是,这种“溯源征税”可能成为常态。未来会不会查电池产地、电机来源,甚至软件代码归属?车在哪组装不重要,谁“拥有”才重要。有人戏称:“以后是不是还得查CEO护照?” 一个国家若只保护“名字叫美国”的企业,却排斥真投资、真雇人、真减排的实干者,那它保护的,不是产业,而是落后的既得利益。 最终,市民坐不上新车,城市空气难改善,工人饭碗不保。政策不再服务公众,只为短期选票兜底。 而“美国制造”四个字,正慢慢变成一句空洞的政治口号。 当技术、环保、就业都让位于地缘焦虑,受伤的不只是企业,更是普通人对公平与未来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