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上海养老诈骗案:30名托儿设局7年,七旬老人522万打水漂 上海闵行区一起特大养

上海养老诈骗案:30名托儿设局7年,七旬老人522万打水漂 上海闵行区一起特大养老诈骗案引发社会强烈关注,被告人沈某某利用老年人对互联网领域的认知盲区,雇佣30余名托儿构建虚假交易场景,7年间骗取七旬老人522万元,最终因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二年。 此案不仅揭露了新型投资诈骗的隐蔽手法,更凸显了养老反诈领域家庭与社会协同防范的重要性。 被害人张先生常年热衷古玩收藏,对互联网域名投资能赚大钱的传言深信不疑,主动联系曾任职互联网公司的沈某某寻求合作。沈某某利用自身技术背景伪装成行业专家,精准推荐古玩类域名供其注册,迅速获取老人信任。这种投其所好+专业包装的组合,成为突破老年人心理防线的关键第一步。 为让骗局显得真实可信,沈某某组建了30余人的托儿团队,冒充来自各地的意向买家频繁联系张先生,不断抛出高价收购的诱人条件。但这些“买家”始终以完善网站功能,办理资质证书等借口拖延交易,同步索要“证书费”“公关费”“解冻费”等各类费用。七年时间里,张先生未达成一笔真实交易,却累计支付522万余元。 沈某某深谙心理操控技巧,常用“版权资金申报最后一天”“几亿生意即将泡汤”等话术制造紧迫感,迫使老人仓促付款。同时,他通过网购假证书、伪造公章等手段,搭建看似合规的“交易流程”,逐步瓦解老人的警惕意识,使其陷入越投越想回本的恶性循环。 2024年9月,张先生的儿子发现父亲长期支付高额费用却无任何回报,察觉异常后立即陪同报案。警方调查证实,所有“意向买家”均为沈某某雇佣的人员,所谓域名交易全系虚构,这场持续七年的骗局才最终败露。 令人震惊的是,沈某某曾在2019年因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本次诈骗行为恰好发生在缓刑考验期内。其到案后“反正他一样被人骗,不如我来骗”的嚣张言论,更凸显其主观恶性极深。根据刑法规定,缓刑考验期内再犯新罪需撤销缓刑,对前后罪实行数罪并罚。 闵行区检察院指出,沈某某的行为已构成诈骗罪,且存在三项法定从重情节: 数额特别巨大,522万元远超上海地区诈骗罪,50万元以上为数额特别巨大的标准,基准刑即达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利用老年人信息滞后、风险识别能力弱的特点实施长期诈骗,社会危害性极大; 缓刑期内再犯,属明知故犯,依法应当从重处罚。 最终法院综合考量,对其判处有期徒刑十二年并处罚金,符合数罪并罚的司法原则与严惩养老诈骗的司法导向。 目前,该案被骗资金的追缴工作仍在进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