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记者向特朗普抛出一个直击心灵的拷问:“您起诉自己领导的政府要赔钱,最后还得您自己批,这难道不是利益冲突吗?”本以为能问住他,想不到特朗普一脸坦然,几句话直接把人听懵了。 他晃着脑袋说:“这案子很有力,只是刚好我成了总统,等于自己告自己而已,没什么不好的。” 说罢还转头问身边官员“是吧”,那神情仿佛在炫耀自己的“创意”。末了补一句:“我就是在反击对我的迫害,这很合理。” 2025 年 10 月特朗普在白宫亲口承认,他正盯着美国司法部要 2.3 亿美元赔偿,差不多 16 亿多人民币,理由是之前 “通俄门” 调查、海湖庄园搜查这些事 “侵犯了他的权利”。 这话听着好像他受了多大委屈,可里头的门道太歪了。按美国规矩,要向政府要赔偿,得先给司法部交申请,金额超过 400 万美元的和解,得副司法部长或助理司法部长批。 可现在司法部的副司法部长布兰奇,以前就是特朗普的首席刑事辩护律师,俩人的律师 - 客户关系还没断呢,还有民事司司长伍德沃德,帮过特朗普的盟友打过多场官司。 这就好比你跟人打官司,对方的裁判是你以前的律师,能有公平可言吗?特朗普自己也承认,这事儿是 “自己告自己”,可他偏说 “没什么不好”,这不是睁眼说瞎话吗? 美国早有防止利益冲突的规矩,不是没章法的地方。1978 年就有《政府道德法》,后来又改了《道德改革法》,还有专门的《基本利益冲突法》,把利益冲突直接算犯罪。 以前众议院议长詹姆士・赖特,就因为 69 次违反财产申报制度,硬生生被逼辞职,这是 200 年来头一个。康涅狄格州前州长罗兰,就因为收了商人免费度假、修房子的好处,直接判了 1 年监禁。 这些例子说明,在美国以前,哪怕沾一点利益不清的边,都得吃大亏。可到了特朗普这儿,规矩全成了摆设。 他要的 2.3 亿美元,最后审批权绕来绕去还得经过他任命的人,甚至可能到他自己手里,这跟自己从国库掏钱有啥区别?还说要捐给慈善机构、修白宫宴会厅,这根本是用公家的钱给自己买好名声。 这也不是特朗普头一回搞利益冲突的猫腻了,他刚当总统那阵,华盛顿有家特朗普国际酒店,租的是联邦政府的房子,签了 60 年租约。 他当总统后,既是这家酒店的老板,又是管理出租房的联邦总务管理局的 “大老板”,等于自己既是房客又是房东的上级,这在法律上早就说不过去了。 更可气的是,外国政要都特意去这家酒店住,科威特大使馆本来定了四季酒店的活动,硬是改到特朗普这儿,这不就是借着总统身份拉生意吗? 后来华盛顿特区和马里兰州的检察长联名告他违宪,第四巡回上诉法院最后以 9 票对 6 票重启了案子,这说明连法院都看不过去了,可特朗普还嘴硬说这是 “政治迫害”。 他嘴里的 “反击迫害” 更是站不住脚的鬼话。所谓的 “通俄门” 调查,2019 年就结束了,没起诉他,只是提了十个潜在的妨碍司法指控;海湖庄园搜查,是因为他非法藏了国家机密文件,后来案子驳回是因为总统豁免权,根本不是什么 “恶意起诉”。 美国法律里,“恶意起诉” 要赢官司比登天还难,前联邦检察官图宾都说,这案子赢的可能微乎其微,但利益冲突太明显,根本没法从伦理上解释。 特朗普说自己花了几千万辩护,可这都是他自己不遵守规矩闹出来的,凭什么要纳税人的钱给他买单?更讽刺的是,今年 7 月,他任命的司法部长还把司法部的首席伦理顾问给解雇了,这明摆着是要扫清障碍,方便自己操作。 美国老百姓其实看得门儿清,皮尤研究中心早就做过民调,65% 的人都担心特朗普的利益冲突问题,只有 20% 的人完全不担心。 这说明不是记者挑事,是大多数人都觉得不对劲。想想也是,纳税人的钱是用来办事的,不是给总统填自己的窟窿的。 以前美国当官的哪怕碰一点利益红线都得受罚,现在总统明目张胆地自己告自己、自己批钱,这规矩算是被他毁得差不多了。 特朗普这哪是什么 “创意”,就是把国家权力当成了自家的工具,利益冲突明明白白摆在那儿,他却装糊涂,还觉得挺能耐。 美国那些防止利益冲突的法律、伦理准则,在他这儿成了摆设,身边的人跟着起哄,硬是把荒唐事说成合理的。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官司问题了,是把公权力当私产,破坏了最基本的规矩。 记者的追问戳中了要害,可特朗普的坦然根本不是底气足,是压根没把 “利益冲突” 当回事,这种做法说到底,就是对公众信任的践踏,对法律规矩的无视,任谁看了都得说一句:这太不像话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