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推动就业服务嵌入群众日常生活

日前,笔者所在地的一名群众缴纳物业费时,顺便在小区物业中心的就业角找到一份工作。这份工作既不耽误他照顾家人,又能赚取收入。对这种就业服务形式,他赞不绝口。

当前,一些地区积极探索“15分钟就业服务圈”与“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融合(以下简称“双圈融合”)试点建设。通过多项举措推动就业服务嵌入群众日常生活,激发“家门口”就业增收活力,形成“服务促就业、就业带消费、消费兴产业”的良性循环。

推动就业服务下沉。推进“双圈融合”建设,离不开系统谋划、部门协同。应建立协同推进机制,制定实施方案,明确服务规范、管理要求等建设标准。人社部门联动镇街、社区、企业,共同破解站点选址、资源整合等难题。同时,广泛在商业中心、双创园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及社区广场、物业中心、社区公园等居民高频活动场所设立服务站点,就近提供岗位查询、简历投递等服务,同步发布就业政策、维权渠道等便民信息,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

拓展多元就业场景。社区可以充分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积极吸纳工作人员组建专业化就业服务队伍,强化业务培训,动态收集重点群体就业意向和企业用工需求,为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提供职业指导、岗位推荐等全周期就业服务。同时,不妨盘活社区闲置资源,建设“微工坊”“微作坊”等就业载体,引进灵活就业项目,打造“社区给场地、企业供订单、居民灵活干”的特色就业模式。此外,举办夜市、消费节等活动,创造临时性就业岗位,就近吸纳居民就业增收。

强化数智赋能就业。可探索打造一站式智慧服务平台,借助大数据等技术为劳动者精准画像,智能化推送岗位信息。在就业角等场所合理设置交互式智能终端,实现求职登记、政策查询等“一站式”自助办理。还可以充分挖掘便利店、早餐店等周边创业项目潜力,针对传统服务业态创业者开展新型技能培训,引导创业者拓展线上业务,挖掘线上运营、配送等岗位需求,带动周边更多居民通过灵活就业实现增收。

期待各地积极探索更多就业服务举措,推动就业服务春风化雨般融入群众生活,让就业服务更加便捷、更见精细、更显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