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报道:当年咬断港警手指的“乱港”暴徒,如今出狱还想跑英国读法律?做梦去吧! 说起杜启华这号人物,香港市民大多会皱起眉头。这名字背后连着的,是2019年那场搅得全城不安的风波里,一桩让人齿冷的暴行。如今他刑满出狱,抛出的“赴英读法律”的念头,更让不少人直呼荒唐透顶。 事情得拉回2019年7月14日。那天的沙田新城市广场早已没了平日的热闹祥和,激进分子借着所谓游行的由头,在商场里四处滋扰生事。他们拆下栏杆堆成路障,手里攥着削尖的竹枝,还从高处往下扔砖头、雨伞这些杂物,整个现场乱成一锅粥。 时任高级警司梁子健、警长梁启业和警员叶卓轩正在这里执行职务,维持秩序,他们和在场的激进分子此前压根没有任何肢体冲突。 可混乱中,杜启华突然动了手。他冲着执行公务的警员扑过去,对梁子健和叶卓轩发起袭击。更凶狠的是对梁启业,趁着对方手指不慎进入他口中的瞬间,他死死咬住不肯松口。 最终,梁启业的右手无名指被硬生生咬断,现场血肉模糊,看着都让人揪心。后来法官在审理时都说,即便不是主动扑上去咬,这种行为也足够凶残,给受害者造成的伤害难以估量。 这起案件直到2021年3月才宣判。当时24岁的杜启华,顶着香港大学毕业生的头衔,站在了西九龙裁判法院的被告席上。他身上背着好几项罪名:在公众地方扰乱秩序、袭击警员,还有对梁启业的蓄意伤人。 法院最终给出的判决很明确,扰乱秩序罪判了7个月,袭警罪判两个半月,严重伤害他人身体罪判16个月,光是蓄意伤人这一项就判了4年5个月。几项罪名叠加,考虑到惩罚、阻吓、抚慰受害者和让罪犯改过的多重目的,最终决定执行5年半的监禁。 时间一晃到了2024年底,杜启华刑满走出了监狱,但他并没有完全恢复自由,还得遵守惩教署长达22个月的监管令。按说经历了这么长时间的牢狱之灾,该好好反思自己当年的所作所为,踏踏实实地重新做人。可他偏不,刚出来没多久就折腾出了新动静。 2025年初,他放出消息说自己拿到了英国伯明翰大学的录取通知,要去那边读法律课程,9月就要动身。这消息一出来,香港舆论立马炸了锅。 一个当年亲手咬断执法警员手指、撕碎法治底线的人,转头就要披上“法律学习者”的外衣,这简直是对法律的嘲讽。法律这行当最讲究“敬畏”二字,连守护法治的警员都敢下这么狠的手,他又怎么可能读懂法律的内核? 更关键的是,他的申请压根过不了关。2025年4月1日,惩教署监管个案覆核委员会直接驳回了他的离港申请。给出的理由一点都不含糊:杜启华虽然出狱后没违反监管令,但从头到尾没看出他对自己当年的罪行有半分真诚的悔改和反思,所谓的改过自新、去激进化更是没完成。 委员会还担心,他要是真去了英国,保不齐又会变回当年的激进样子,做出违法暴力的事,甚至可能损害国家安全利益。更别提他手里拿着BNO签证,按英国的政策能通过“5+1”的方式移民,到时候要是违反监管令,香港这边想找他回来都难,英国当局大概率不会配合遣返。 面对拒绝,杜启华倒是挺“执着”。他说委员会的质疑都是没根据的,说没法监管他纯粹是幻想。 为了能走,他还提出愿意遵守额外条件:提供航班信息、每30天跟监管人员网上见面一次,2026年8月前至少回香港一次。可这些说辞没打动任何人。6月26日,他干脆入禀高等法院,申请司法覆核,还急着说英国的课程9月就要开始,盼着法庭能快点审。 这事传到市民耳朵里,议论声就没断过。有人说这简直是做梦,当年把法律当摆设,现在倒想靠法律“避祸”,哪有这么便宜的事。还有人说,就算英国的学校真收了他,他这种连基本敬畏心都没有的人,学出来也只会把法律当成投机的工具,根本不可能真正尊重法治。 说到底,杜启华的算盘打得再精,也绕不过自己犯下的旧账。当年咬下去的那一口,咬断的是警员的手指,更是他自己在法治社会里立足的根基。 如今想躲到国外读法律,既过不了监管这关,也过不了公众心里的那道坎。法治社会从不会纵容暴力,更不会给破坏者钻空子的机会,他这场“赴英读法律”的闹剧,终究只能是一场空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