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药师在抓取中药。

宋聚海在中药房交药方。

宋聚海在24小时中药自煎药智能取药柜前扫码取药。
10月22日,又到了每周复诊的日子。邯郸市中医院门诊楼内,60岁的宋聚海熟练地操作手机完成了挂号。自2008年起,莫名的畏寒和反复感冒便缠上了他——哪怕盛夏气温超过30摄氏度,他也离不开皮裤和暖风。辗转多家医院始终未能查明病因,直到在这里,一碗碗温热的中药,才将他从“冷窟窿”中拉了回来。
在省名中医王长垠的诊室里,望闻问切不过十几分钟,辨证已了然于心。“脉象比上月有力,稍调几味药巩固一下。”处方笺落笔,五服中药的配方就此敲定。从挂号、问诊到开方,宋聚海已是轻车熟路;而药方开出后,是怎样变成一包包待煎药材的?这份好奇,引领我们走进了中药房。
还未进门,浓郁药香已扑面而来。中药房组长冯晓林正低头审方,身边的12名药师穿梭于200多个药斗之间,戥子与药盘轻响不绝。“病人药方先过首道审核关。”顺着她指的方向,屏幕上弹出绿色的“审核通过”字样。冯晓林进一步介绍,实际上每张药方都需经过人工初审与系统自动筛查,通过双重核验配伍禁忌与用量,确认无误后才能进入调剂环节。
说话间,宋聚海的方子已完成审核。中药师郭岚端着药盘停在药柜前,手指轻抚木格,“当归在左三排第二格,白花蛇舌草在右二排末位”——数百味药的位置,早已深深刻进她的记忆。
“中药调剂讲究‘三分辨、七分量’,手眼得练成秤。”她信手拈起几片药材置于戥上,误差不足一克。
如今,随着智慧药房的建成,调剂效率已显著提升。药柜被划分为A到F区,编号对应着斗柜的序列、列序与行序。每个药方打印后,都附有由英文字母和数字组成的编码。郭岚指着标签上的“B-6-7”解释:“这就是坐标,B区第6列柜,第7行药斗。新人按图索骥,半天就能上手。”
然而,快速寻找到中药,远非调剂工作的终点。在接下来的调剂台上,还有关键一步——为几味特殊药材贴上醒目标签。黑顺片注明“先煎30分钟”,豆蔻标注“出锅前5分钟下”,盐车前子袋中则附有滤药包。
“不同批次药材的大小和药性有差异,标注清楚才能确保疗效。”冯晓林解释,“自煎药需要患者带回家自行处理,每一项细节都备注清楚,疗效才更有保障。”
精准称量、细心核对、均匀分包、人员复核——宋聚海的五服自煎药在严谨流程中完成封装。
傍晚6点,宋聚海下班后提着公文包直奔门诊楼东侧的“24小时中药自煎药智能取药柜”。他掏出手机扫描取药凭证上的二维码,柜门“咔嗒”一声弹开,装着中药的纸袋稳稳落在取药口。
“之前来取药都得赶在下午6点前。”他回忆道,“有次开会来晚了,药房关了门,第二天又专门请假来取。但现在有了这个取药柜,随时来都能取,实在太方便了!”宋聚海亲身感受着这种变化。
事实上,这种便利是逐步实现的。几年前,他发现上午若看诊晚了,下午才能取药,而在周末,因为有名医坐诊,处方量特别大,候药时间较长。“后来医院推出相应改进措施,中午针对县里或一些特殊患者,安排值班人员。这样一来,有时候中午就能取走,不用再跑两趟了。”宋聚海说。
而今年国庆前夕,最新启用的智能取药柜让宋聚海再次感慨:“现在取药变得像取快递一样简单灵活。”相对于以往下午来看病的患者往往需要隔天才能取药。如今智能取药柜将平均取药时间缩短到了几十秒,真正实现了“随时到、随时取”。
医院的便民服务,不仅体现在自煎药取用上,还延伸到了中药煎煮环节。在医院的智慧煎药中心,另一番忙碌景象正悄然上演——患者张海领的药方早已通过系统传至这里,药师核对无误后,将药材缓缓倒入全自动煎药机,根据药方特性设定好煎煮程序,机器便会自动完成浸泡、煎煮、包装等全流程操作,无需人工过多干预。
“以前自己在家熬药,没少出岔子,砂锅熬糊过好几次,火候也总掌握不好,生怕影响药效。”张海领笑着说,“现在好了,医院代煎既专业又省心,熬好的药装在真空袋里,还能直接通过快递送上门,想喝的时候加热一下就行,连洗砂锅的功夫都省了。”
从一味药材的精挑细选,到一纸处方的科学辨证;从中药房里的精准调配,到智能取药、代煎配送的便民服务——邯郸市中医院将传统医理与现代科技巧妙融合,在氤氲的药香中,为每一位患者铺就了一趟充满人情味的治愈之旅,用细致入微的服务,持续温暖守护着大家的安康。
本报记者薛雅兰文/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