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破解基层文化活动人才枯竭化、形式单一化、内容同质化问题,丰城市多措并举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满足群众多元文化需求,打通文化惠民“最后一公里”。
从“留得住”到“冒得出”
建强文化人才“主力军”
实施名师帮带机制。在落实省“四个100”文化导师下乡计划基础上,配套实施为期三年的丰城市“四个一批”文化导师下乡计划。遴选在新闻、宣讲、文艺、非遗四个领域的县级文化人才作为文化导师,挂点到全市33个乡镇(街道),采取“名师结徒”的形式,每名导师帮带3-5名当地文化人才或爱好者,通过开展示范活动和教育培训,丰富基层文化活动,帮助各地培育一批乡土文化人才。改革剧团运营机制。制定《关于丰城市深化剧团改革实施方案》,将市剧团由国有企业文艺剧团变更为公益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建立健全剧团绩效差异化考核和激励制度,以艺德艺风建设为重点,结合演出质量和数量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进行职称评定和福利保障。与中央戏剧学院建立定向培训机制,与省内戏曲专家合作开设培训班,不断补充戏剧人才队伍,提升演职人员专业水平。优化人才成长机制。由全市在职县级领导每人挂点一个文化或体育类行业协会,明确职责并定期调度解决协会运行难题,保障协会健康有序运行。出台《丰城市优秀文艺作品扶助奖励办法》,对优秀文艺作品进行扶持奖励,对成绩突出文艺工作者给予物质和精神激励,同时积极向上推送文艺作品,争取上级文艺奖补。

从“演员演”到“百姓演”
搭建文化传播“大舞台”
规范晚会管理。以“百姓演、百姓看、百姓乐”为主题,由市委、市政府主办,各乡镇(街道)、部门单位承办,科学制定方案,落实各方职责。每周六晚七点半在市文化大会堂演出,群众免费进场观看。丰富晚会节目。晚会节目以群众自编自排自演为主,将洪洲窑、岳家狮等丰城地方文化元素融入节目中,节目类型涵盖歌曲类、舞蹈类、器乐类、戏曲类、语言类等。提升晚会影响力。为提升晚会吸引力,运用“丰城发布”等市属媒体每周提前推出晚会预告;组织丰城市新媒体协会发动“网红”自媒体采写节目排练镜头,生成预告短视频;在晚会演出场地悬挂大型横幅,设置演出预告背景墙,实时进行线上直播,全网累计观看量突破90万人次。“百姓大舞台”成为百姓家门口的文化大餐,同时也是在外丰城人感受家乡文化的纽带。

从“独角戏”到“大合唱”
打造一乡一品“特色菜”
挖掘特色。组织专家赴全市各地挖掘本地文化特色,系统梳理成本地文化标识,并开展以本地文化标识为主题的文化演出活动。如同田乡“龙虾节”、白土镇“米粉节”、铁路镇“黄桃采摘节”、杜市镇“冻米糖节”、泉港镇“挂面节”等。全年覆盖。根据各地文化特色,并与四季节气相结合,统筹全市33个乡镇(街道)分月举办群众文化活动,如荷湖乡春季“映山红节”、小港镇夏季“龙舟赛”、洛市镇秋季“美食节”、隍城镇冬季“温泉节”,实现“四季有活动,乡乡有特色”。全民体验。按照文化特色,让每场活动都有多样化、沉浸式的文化体验,如秀市镇“早酒文化节”尝特色早酒、听民间故事;张巷镇“白马寨古村游”,体验传统建筑、民俗仪式;蕉坑乡“山货节”开设农事大比拼;丽村镇“油菜花节”开展乡村大舞台,演出村民自编自演小品、快板等。

《江西改革工作简讯》2025年第157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