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军事专家推算,美俄一旦开战,全球可能死亡50亿人,但如果战争发生在中美之间,情况又会如何?我国防护专家钱七虎院士的回答很干脆,中国有多种防御手段,我们不怕。 钱院士说的“多种防御手段”,可不止是导弹拦截这么简单,仔细想想,至少包括三层: 第一层是实体防护,比如地下防护工程和太空监测网。 第二层是网络防线,在看不见的数字空间布防。 第三层最特别,是经济韧性——让国家在压力下也能正常运转。 说白了,咱们的思路不是“你敢打我我就打回去”,而是“你敢动手就得想清楚代价”。 中美之间与其说是军事对抗,不如说是全方位的竞争——科技、金融、制度都在比,这就让直接开战的可能性变小了,但较量的形式更复杂了。 比如在台海、南海,双方其实都在试探对方的底线,但又都很小心不越过那条线,现在打仗和过去不一样了,人工智能这些新技术正在改变规则。 特别要提的是,中国这些年发展的“区域拒止”能力,确实让局面不一样了,简单说,就是在咱们周边海域划了个“禁区”,让对方的航母不敢随便来,这大概就是钱院士说“不怕”的技术底气。 往深里看,中国的防御思维其实很有东方特色。 《孙子兵法》早就说过,“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咱们追求的不是打赢,而是根本不用打,这种“积极防御”的思路,核心是后发制人,控制冲突规模。 观察中国这些年处理争端的方式就能发现,我们更愿意用体系对抗代替正面硬碰,用持久竞争代替速战速决。 说实话,现在讨论中美开战,用的还是上个世纪的思路,21世纪的大国博弈,胜负可能根本不取决于传统战场。 想想看,在核武器时代,大国直接开战根本没有赢家,当互相毁灭成为定局时,讨论谁赢谁输还有意义吗? 现在真正的较量在“灰色地带”——芯片断供、金融制裁、网络攻击、太空竞赛,这些才是新时代的战场,中国的聪明之处在于,我们把安全的概念扩展了,防护不仅是防导弹,还要防断粮、防数据泄露、防发展被卡脖子。 最重要的是,人类现在面对的真正威胁已经变了——气候变化、疫情、AI风险,这些都需要合作才能解决,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听起来有点理想主义,但仔细想想,这可能是唯一走出安全困境的路。 说不定未来的人回头看我们会觉得奇怪,明明有那么多共同挑战需要解决,我们却还在纠结怎么互相毁灭。 说到底,真正的胜利不是能摧毁对手,而是能更好地解决人类共同的难题,五千年的文明给中国的,不是好战的基因,而是这种穿越历史烟云的远见——知道什么时候该亮剑,什么时候该把剑铸成犁。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