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央视热播剧《阵地》截图
这几天的央视热播剧《阵地》看了吗?剧中那个山河破碎的年代,诗人艾青用嘶哑的喉咙朗诵着他创作的心声《我爱这土地》,为即将奔赴战场的抗日英雄们壮行。

△央视热播剧《阵地》截图
他的身后,是夏衍、郭沫若、茅盾、巴金、田汉、徐悲鸿、陶行知等百余位汇聚桂林的文化界人士,他们以笔为剑劈开黑暗,用新闻、戏剧、文学、美术等形式掀起文化抗战,唤醒国人抗击日本侵略的坚定决心,这份对国家的牵挂、对同胞的悲悯,不屈的脊梁令人热泪盈眶。
繁星汇聚,莹莹之光。而创作出这部32集电视剧的编剧,正是临安人钱林森,在天目山镇藻溪村的山乡老家,他以山居笔记的静夜思,千秋家国梦的责任感,写下了数万字令央视都拍案叫绝的史诗级剧本。
近日,得知钱林森正在老家创作新剧本,我们专程前往拜访。
天目山,走出一名全国著名编剧
钱林森,1955年出生于临安,一级编剧,著有《大宋提刑官》《大宋提刑官2》《李小龙传奇》《长沙保卫战》《廉石传奇》《破密》《阵地》以及“闽西三绝”:《绝命后卫师》《绝密使命》《绝境铸剑》等脍炙人口的影视剧,曾荣获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编剧奖提名、曹禺戏剧文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

从杭州一路向西,群山连绵,竹林摇曳,钱林森的家就位于天目山下的竹林间。
在藻溪村,钱林森家的二层民居很普通,属于天目山乡随处可见的民居,但院子里饲养了3只大狗和1只小白猫,颇为热闹。
“狗是土狗,猫是野猫,溜到我们家就赖着不走了,我和妻子就饲养了这只小猫,它还会看电视哩!住在家乡,真是生机勃勃,邻居家还饲养了鸡鸭鹅呢!”钱林森笑着说。
走进钱林森的家,中式的一层客厅文化气息十足,煮一壶清茶,饮一杯,君子之交淡如水。
我很好奇这样一位在全国影视界都举足轻重的编剧,怎么甘心长时间隐于山林?

“我的家就在这里,从小在这里长大。疫情之后,我就和妻子回到了天目山的老家,这一住就是好几年。”钱林森说,在老家创作,自己无比放松,文思如泉涌。他习惯上午写剧本,下午或休息,或和前来拜访的朋友小聚,傍晚则沿小路散散步,有时候还会和妻子一起开车去天目山“大树王国”徒步,呼吸满满负氧离子,获取新的灵感。
临安也是钱林森“编剧梦”开启的地方。
1971年,钱林森进入临安越剧团,先后担任演员、编剧等职,演绎和创作了大量优秀越剧作品。1982年,他在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进修,进一步提升了编导能力,正当他期待着在导演这一岗位上大展拳脚之际,却发现剧本没人写,于是就客串了一把编剧。而命运的齿轮就此悄然转动,第一次出手,优秀剧本就在全省汇演中获得了一等奖!“真是一天导演都没当上,我直接成了剧团里的专属编剧了。”
1994年,获奖无数的钱林森调入浙江越剧团担任专业编剧,所创作的大型现代戏《金凤与银燕》获得了全国曹禺戏剧文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浙江省“鲁迅文艺奖”、浙江省“改革之光”金奖,让行业内刮目相看。
之后,钱林森又创作了多部舞台剧,一些作品还被拿到中央电视台播放,于是他又顺理成章地跨界“触电”了。钱林森善于学习、钻研,所著剧本源于生活、思想纯正、剧情跌宕起伏,深受观众的喜爱。

△《大宋提刑官》截图
譬如一次他去一名老同学家做客,发现了一本《洗冤集录》,就饶有兴致地读了起来,完了还不过瘾干脆借阅回家慢慢看,越看越得劲,最后干脆将里面的古代破案手法结合编剧故事,编写成了一部小说,并在1997年拍摄成了电视剧《宋慈断狱》,这也是《大宋提刑官》的前身。
过去20多年里,钱林森编写了20多部电视剧剧本,光在央视播出的,就有八九部,这位从天目山走出来的钱氏后裔,以高产和优质的作品,成为了中国著名的电视编剧之一。
“钱氏家训”,无意识地贯穿他的每部剧
钱林森是吴越王钱镠的第三十三世孙,这一点,他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才知晓。

△今天的钱王祠
“小时候,我只知道自己姓钱,但对这个姓氏没有更多了解。成年后,我大抵知道临安历史上曾出过一位钱王,但也从没往自己身上想。真正开始意识到钱镠的非同寻常,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当时我30多岁了,住在临安太庙山一带,边上就是钱王陵,里面立着一块碑,每次去参观都有种肃然起敬的感觉。”钱林森说。
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一名记者写的一块关于钱王的小报道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临安也就此成立了钱镠研究协会,开始搜集民间的钱王传说,钱林森也是从这之后开始比较系统地了解吴越王钱镠。
直到1994年到了杭州以后,钱氏后裔永嘉一脉找到了他,根据族谱,发现钱镠曾经在温州担任太守的其中一个儿子,是钱林森的祖宗,这一脉直到民国时期才迁居回临安。

△2021年在临安祭祖
在回到温州抄族谱的过程中,钱林森也完成了“杭州——温州——临安”的认祖归宗,此后只要有时间,他几乎每年都会参加在杭州或临安举行的元宵或清明祭钱王活动,那一声声“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的《钱氏家训》谆谆教诲也在潜移默化中,融入到了他的生命里、创作中。
“其实当初创作这20多部电视剧的时候,我并没有将《钱氏家训》写进影视剧的想法,但如今回过头来,发现许多作品中都无意识地出现了‘钱氏家训家教’的影子,可能正是因为它和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一脉相承,代表着中华文明中的精髓,所以才能在2021年成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非遗类家训。”钱林森说。
如今重新梳理他笔下的人物,发现许多鲜活的正面人物,与《钱氏家训》的精神高度契合。

△《大宋提刑官》截图
譬如在《大宋提刑官》中,宋慈的行为准则对判案和断案有着决定性影响,他善良、仁义、宽厚,对底层老百姓常怀悲悯之心;他断案果断、条理分明,在古代法官职业上工作了一生,和《钱氏家训》个人篇中的“处事不可不决断,存心不可不宽厚”不谋而合,其“盛威”的人格魅力也和吴越王钱镠高度一致。

△《绝命后卫师》截图
譬如在《绝命后卫师》中,钱林森根据历史真实人物刻画的中国工农红军第红5军团第34师师长陈树湘在掩护红军主力、中央军委机关抢渡湘江的艰巨任务后,负伤被俘,在被押送前往长沙的途中,他趁敌不备,忍着剧痛,从伤口处掏出肠子,用力绞断,壮烈牺牲,时年29岁。钱林森颂扬的正面人物无法逃脱家国情怀,张桐演绎的陈树湘为了国家大义拒绝投降,和《钱氏家训》国家篇中的“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高度契合。

△《李小龙传奇》截图
此外,在具有强烈韧性精神和扬我国威的《李小龙传奇》、可歌可泣的抗日战争统一战线《阵地》等大量电视剧中,钱林森刻画的主要正面人物都展现了《钱氏家训》家庭篇中的“父母伯叔孝敬欢愉,妯娌弟兄和睦友爱”,和睦的家庭关系是这些英雄人物取得非凡事业成功的基石。
吴越文化历史正剧,是他创作剧本的一个心愿
“并非我刻意刻画这些人物,而是《钱氏家训》和吴越文化已经融入在我的血液里了,这是一种情感,也是一种优秀文化核心价值观的沉淀,完全是我在创作过程中的无意识书写。”钱林森后知后觉地说。
近年来,吴越文化受到了临安区、杭州市、浙江省以及中央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在吴越王钱镠的出生地和归息地临安,硕果累累——

吴越衣锦城考古遗址公园的“一街三区块”日趋完善,钱王陵、功臣寺遗址、净土寺遗址、婆留井、功臣塔、衣锦街……共同构建起临安“吴越名城”更深层次的城市文化肌理;

6220平方米的吴越文化博物馆开馆,成为全球展现吴越文化最详尽、最丰满的文化高地,不仅将吴越国史娓娓道来,“千峰翠色”秘色瓷还圈粉无数;

《王兮王兮归去来——吴越国的君主们》《一剑霜寒十四州——云烟百年吴越国》《捩翠融青瑞色新——吴越国的秘色瓷》《且更从教缓缓回——历代陌上花诗词选编》《吴越文化通典》等“吴越历史文化丛书”以文字构建了越来越完善的吴越文化谱系;

京剧《纳土归宋》、越剧《钱王本色》、电视剧《太平年》、网络动画片《钱王传奇》、歌舞剧《陌上花开》等影视剧舞台作品雅俗共赏,最大程度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让不同人群走近吴越文化;
……
正因如此,钱林森也有了为这段五代十国时期难能可贵的江南盛景编写一部历史正剧的想法。为此,过去几年来,他翻阅了《吴越备史》《资治通鉴》等大量有关吴越文化的书籍,对此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钱镠不仅是一位非常优秀的父母官,还非常有政治远见,通过以子为质避免战乱、保境安民发展农桑、善事中原恪守臣节、纳土归宋坚持一个中国,真正造福了一方。吴越国的纳土归宋,并不是流量剧里所说北宋兵临城下的被迫之举,而是吴越国三世五王始终尊崇钱镠‘如遇明主,吴越归宗’的政治主张,这是一种‘利在天下者必谋之’的大一统格局。”钱林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