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93年,长安监狱的监狱长丙吉暗中在牢房找了两个刚生育还有奶水的女犯人,把俩人安排到一间条件好的牢房,而且每天还从监狱外面带一些营养品进来,这间牢房里经常能听到婴儿的啼哭声。 这事儿,咱们得从一场席卷了整个长安的腥风血雨说起——巫蛊之祸。 那时候的汉武帝刘彻,晚年多疑猜忌,被小人江充忽悠,说有人用巫蛊之术诅咒他。皇帝一听,这还了得?一场大清查就开始了。最后,这把火直接烧到了太子刘据的身上。太子百口莫辩,被逼无奈起兵反抗,结果兵败自杀。卫皇后、太子的妻妾儿女,几乎被屠戮殆尽。 血流成河,帝国储君一家就这样没了。 太子刘据有个孙子,叫刘病已,也就是后来的汉宣帝刘询。这孩子刚出生没几个月,全家就遭了这灭顶之灾。作为一个襁褓中的婴儿,他什么都不知道,就被当成“罪犯”,扔进了冰冷的监狱里,自生自灭。 就在这个时候,丙吉出场了。 当丙吉巡视牢房时,他发现了那个奄奄一息的婴儿。他心里清楚,这是太子唯一的血脉。看着这个在污浊空气中艰难呼吸的小生命,丙吉的恻隐之心被触动了。他心里想,大人之间的权斗,再怎么残酷,也不该由一个无辜的孩子来承受最终的恶果。 于是,他找来了女犯胡组和郭征卿当奶妈,把自己的俸禄换成米和肉,亲自照料。监狱里阴暗潮湿,孩子好几次都病得快不行了,都是丙吉跑前跑后找医生,硬生生从鬼门关给拉了回来。 后元二年,汉武帝病重,又有“望气”的方士跟他说:“长安的监狱里有天子之气。” 晚年的汉武帝已经经不起任何风吹草动了。他立刻派人传下圣旨:将长安监狱里关押的犯人,无论罪行轻重,一律处死! 使者连夜赶到监狱,准备执行。但他们没想到,吃了个结结实实的闭门羹。丙吉把监狱大门关得死死的,任凭使者在门外如何咆哮,就是不开。 他隔着大门对使者喊出了那句载入史册的话:“皇曾孙在里面!普通无辜的人尚且不能枉杀,何况是陛下的亲曾孙呢?” 在皇权至上的年代,抗旨是什么罪?是灭族的大罪!但丙吉就那么挺着,一步不退,跟使者硬生生对峙了一整夜。直到天亮,使者没辙,只能回去向汉武帝报告。 所有人都以为丙吉死定了。可出人意料的是,病榻上的汉武帝听完汇报,沉默了许久,叹了口气说:“这是上天让他这么做的吧。” 汉武帝不但没有降罪于丙吉,反而下诏大赦天下。因为丙吉一个人的坚持,整座监狱的囚犯都活了下来,那个未来的皇帝,也终于走出了牢笼。 孩子出狱后,丙吉又费尽周折,把他送到了他外婆家抚养。后来,汉武帝也幡然醒悟,恢复了刘病已的皇室宗籍。 刘病已渐渐长大,成了一个爱好读书、体察民情的有为青年。而丙吉呢,因为能力出众,受到了大将军霍光的赏识,官位也越做越高。两人同在长安城,见面的机会肯定不少。 但最让人佩服的一点是,丙吉对于当年那份天大的恩情,绝口不提,他从来没想过用这份恩情去换取任何政治资本。 直到汉昭帝驾崩,没有留下子嗣。被扶上位的昌邑王刘贺又是个荒唐的主儿,仅仅27天就被废了。国不可一日无君,正当霍光等一帮重臣为皇帝人选发愁时,丙吉站了出来。 他向霍光郑重推荐了那个在民间长大的皇曾孙刘病已。他说,这孩子“通经术,有美材,行安而节和”,是最佳人选。 正是这次关键的推荐,把刘病已从一个普通的皇室宗亲,直接推上了皇帝的宝座。他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中兴之主,汉宣帝刘询。 刘询登基后,依然不知道自己童年的经历。他只知道丙吉有拥立之功,封了他一个关内侯,对他很尊敬,但也仅此而已。 很多年后,一个叫“则”的老宫婢,让丈夫上书,说自己对皇帝有过抚育之恩,想讨点赏赐。汉宣帝一听,这可是关系到自己身世的大事,立刻下令彻查。这个老宫婢说,当年的事,丙吉大人可以作证。 当官员带着宫婢找到已经是御史大夫的丙吉时,丙吉一眼就认出了她。但他却毫不客气地指出:“你当年确实照顾过陛下,但你很不尽心,为此我还处罚过你,你哪有什么功劳?真正有大恩的,是渭城的胡组和淮阳的郭征卿。” 顺着这条线索,汉宣帝才一步步拼凑出了自己童年的真相。他这才知道,原来自己这条命是丙吉从屠刀下抢回来的。而这个天大的恩人,就在自己身边十几年,却一句话都没说过! 汉宣帝大为震撼,也深深地感动。他立刻下令封丙吉为博阳侯。丙吉却病倒了,还上书推辞,说自己不该凭着这点“空名”受赏。汉宣帝急了,派人拿着侯爵印信赶到他病床前,对他说:“我封赏您,不是空名!您要是推辞,不就是彰显我的无德吗?您就安心养病吧!” 后来,丙吉病愈,官至丞相。 这就是丙吉,一个心地善良,却又极具大智慧的人。他的善良,不是妇人之仁,而是在关键时刻敢于赌上身家性命的勇气和担当。他的沉默,不是怯懦,而是不求回报、只为心安的深沉与厚重。他的智慧,不是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心怀天下、洞察根本的格局与远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