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沉痛送别! 杨振宁遗体告别仪式今日举行 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沉痛送别! 杨振宁遗体告别仪式今日举行 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这个名字,几乎没人没听过。从上世纪中叶到今天,物理学这条看不见摸不着的科学之路上,他留下的印记太深了。享年103岁,离开得安静,但他的名字却在那天再次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杨振宁去世的消息是在10月18日对外公布的,地点在北京,因病离世。消息不长,却压得人心沉。毕竟,这是一个在全球都有分量的人物。 他不仅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还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的教授,同时也是清华高等研究院的名誉院长。 这些头衔听起来一个比一个响亮,但真正让人记住他的,其实是他一生对科学的执着和坚持。说杨振宁是中国现代物理的奠基人之一,一点也不夸张。 几十年前,他就和李政道一起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直接把物理界掀了个底朝天。那时候中国刚刚走出战乱,很多科学家都还在为怎么搞清基本粒子而头疼。 结果他一出手就改写了整个理论物理的框架。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给了他们两个,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在这个奖项上拿到名字,意义非凡。 今天回头看,中国基础科学能有现在的底气,杨振宁确实是功不可没。不过比起高深的理论,杨振宁这辈子更让人佩服的是他在不同历史阶段做出的选择。 早年他在美国取得了巨大成就,完全可以留在那里继续发展。可1971年,他就开始频繁访问中国,那个时候还没有改革开放。 他不是为了名利回来的,而是因为他觉得,中国的科学需要他。后来他干脆放弃了美国国籍,正式成为中国公民,这在当时是个非常有分量的决定。用现在的话说,这不是“回归”,而是“归心”。   他在清华大学工作多年,不光带学生、做研究,还推动高等研究院的建设。这不是那种走个过场的挂名教授,而是每天都在思考怎么把中国的基础科学推得更远。 很多年轻人可能只知道他拿过诺贝尔奖,却不知道他在晚年一直在研究统一场论、杨-米尔斯场这些最前沿的理论物理问题,精神状态之好让人佩服。 103岁高龄还在搞科研,这不是“老骥伏枥”,是“马不停蹄”。而他去世的这个时间点也耐人寻味。2025年,正是中国科技全面推进自主创新、基础研究持续加码的一年。 就在几个月前,国家刚刚发布了支持青年科研人才的新政策,强调基础科学的投入不能松劲。杨振宁的离世。 让人不禁多了一层思考:一个时代的见证者走了,但他留下的科学精神,是不是已经被更多年轻人接住了?   在全球范围内,近年有不少重量级科学家离世,比如2023年去世的美国物理学家史蒂芬·温伯格,他也是诺奖得主,对粒子物理有巨大贡献。 但他们离世后,各国都在反思如何传承科学精神。杨振宁的告别仪式,其实也是一次关于中国如何继续走科学强国之路的提醒。 人走了,但他代表的那个时代的科研态度、国际视野、文化自觉,不能丢。所以说,他的遗体告别仪式不只是一个仪式,更像是一次科学界的集体致敬。 不是对一个奖项、一个头衔、一本论文的告别,而是对一种做学问的方式、一种为国家服务的精神的缅怀。 或许再过很多年,国内外会有更多杨振宁的传记、论文集、纪念馆,但对于很多普通人来说,记住这个名字已经足够了。 参考资料:沉痛送别!杨振宁先生遗体告别仪式今日举行 2025-10-24 09:13·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