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赞]10月22日,云南,丈夫得了艾滋病谎称肝病,10年间在与妻子过夫妻生活时,从来也没有做过任何防护措施。妻子一直被蒙在鼓里,直到丈夫因开设赌场入狱,在探监时,才得知真相。得知真相的那一刻,妻子直接崩溃了!虽然万幸没有孩子,自己也没有被感染,但妻子仍难以释怀,要求法院撤销婚姻! (信源:中原网——云南:丈夫隐瞒患艾滋10年,夫妻生活无防护,妻子起诉离婚,法院判决撤销婚姻) 云南女子王某至今记得探监室里的死寂。隔着厚重玻璃,丈夫李某终于卸下了维持十年的伪装,承认自己长期服用的不是治肝病的药,而是抗艾滋病病毒的药剂——这个秘密,他从2011 年确诊起就藏得严严实实,连药瓶标签都要特意撕去。 更让王某浑身冰凉的是,这十年婚姻里,两人从未采取过任何防护措施。当狱警递来李某的确诊档案时,她盯着"HIV阳性"的字样,想起丈夫每次吃药时躲闪的眼神,想起自己无数次陪他"调理肝病"的夜晚,只觉得荒诞又后怕。 尽管后续检查显示她幸运地未被感染,但医生诊断其已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那些被蒙在鼓里的日夜,成了挥之不去的心理阴影。 这场始于欺骗的婚姻,终以李某因开设赌场入狱、王某申请撤销婚姻画上句点。而这起被云南防艾部门公开的案例,早已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 "这哪里是丈夫,分明是刽子手!" 评论区里,愤怒的声音占据了主流。有网友算了一笔账:十年间保守按每周两次夫妻生活计算,王某经历了上百次无保护接触,未被感染纯属侥幸。 但也有少数声音试图理解李某的动机。"如果婚前坦白,他可能根本娶不到老婆。" 这类观点认为,社会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逼得患者选择隐瞒,李某的行为虽错,却折射出弱势群体的生存困境。 不过这种说法很快被反驳:"隐私不能成为伤害他人的盾牌,婚姻的前提是坦诚,不是欺骗。"有网友举例,若李某因其他罪名入狱前未暴露病情,王某可能还在无知中承受风险。 昆明市五华区法院的判决给出了明确答案:撤销婚姻,认定李某为过错方。法官在后续释法中强调,这一判决并非惩罚患者,而是惩罚隐瞒行为——当个人隐私权与配偶的健康权、知情权冲突时,后者无疑应当优先。 值得注意的是,撤销婚姻与离婚有着本质区别。按照法律规定,被撤销的婚姻自始没有法律效力,王某的户籍、财产状态都可恢复至婚前状态,这意味着她无需背负"离异"标签,也能在财产分割时获得法院的倾斜保护。 而李某面临的可能不止于此,尽管王某未被感染不构成故意伤害罪,但法律界人士指出,其行为已涉嫌传播性病罪,仍可能面临刑事追责。 这起案例也暴露了当前婚检制度的尴尬。自2003年强制婚检取消后,我国婚检率长期低迷,即便新人选择体检,医院也因保护隐私无法直接将艾滋病病情告知其伴侣,只能依赖患者自行坦白。 有专家建议,可参考北京等地的探索,将HIV核酸检测纳入医保覆盖的自愿婚检项目,同时明确告知义务的法律边界,避免类似悲剧重演。 王某在接受采访时坦言,最让她崩溃的不是艾滋病本身,而是十年间的步步算计。李某撕去的何止是药瓶标签,更是婚姻最基本的信任。而这场闹剧终以三方受损收场:王某的十年青春成空,李某面临法律制裁与道德谴责,两人的婚姻沦为社会讨论的反面教材。 正如网友所言:"艾滋病早已是可控制的慢性病,但隐瞒带来的伤害,永远是绝症。"婚姻的真谛从来不是单方面的"守护秘密",而是双方在知情权基础上的自主选择。 若李某婚前坦诚病情,或许会失去一段婚姻,却能避免十年欺骗带来的更深伤害;若王某知晓真相仍选择相伴,那才是值得称颂的真情。 如今,王某的生活逐渐回归正轨,但她的经历已成醒世恒言:在健康与信任面前,任何谎言都不堪一击。而那些还在为"隐瞒还是坦白"纠结的人应当明白,用欺骗换来的关系,终将在某个瞬间彻底崩塌,只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