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企成功提炼高纯度稀土,在打破中国垄断上迈出了“历史性一步”?中方看完后久久无语:这思路实在太奇葩! 这次被热议的美国Molycorp公司子公司,确实在实验室里搞出了点动静,用所谓的“分子识别萃取”技术,把镝和铽这两种关键稀土的纯度做到了99.999%,还宣称在打破中国垄断上迈了“历史性一步”,但中方看完只觉得这思路实在太奇葩。 先说他们吹嘘的 “分子识别萃取” 技术,号称把镝和铽纯度做到 99.999%。可咱中国搞稀土提炼都快五十年了,徐光宪院士发明的串级萃取技术,早就把纯度做到 99.9999% 了,比美国这实验室成果还高一个数量级,而且早就实现大规模量产了。 更关键的是成本,中国企业分离稀土的成本才 7 美元一公斤,美国呢?算上环保处理费,成本是咱们的 2.3 到 2.8 倍,光德州一个分离厂的废水处理设备就花了 1.2 亿美元,回报率还不到 8%,私人资本根本不愿意碰。 实验室里搞出点高纯度样品不难,难的是能工业化生产还赚钱,美国这思路就是只看技术指标,不管市场规律,可不就是奇葩嘛。 再说说 “打破垄断” 这事儿,简直是笑话。全球 92.3% 的稀土冶炼分离产能都在中国,美国自己连个稳定的高纯氧化物工厂都没有,加州芒廷帕斯矿 2025 年产出 3.2 万吨轻稀土精矿,还得乖乖运到中国来提纯,加工成磁体再加价买回去。 他们缺的可不是一个实验室技术,而是整个产业链。稀土从矿石到磁体要经过二十多道工序,中国早就形成了 “开采 - 分离 - 加工 - 回收” 的闭环,赣州的企业能把钕铁硼废料回收率做到 90% 以上,成本还比国际低一半。 美国呢?MP Materials 能产精矿,却没重稀土添加技术;跟通用汽车合资的磁材厂,连高端技术工人都招不够,产能根本上不来。 现在全美掌握稀土化工核心技术的熟练工人就三四百人,市场缺口却有 1400 人,高校相关专业都停招了,就算真搞出技术,谁来操作生产?这不是纸上谈兵是什么? 更要命的是重稀土资源本身,镝和铽这些宝贝,全球 70% 以上的储量都在中国南方的离子型矿里,美国本土几乎没有重稀土矿。以前他们还能从缅甸进口点,2024 年缅甸政局一动荡,美国军工企业直接断供了。 想靠澳大利亚莱纳斯公司?人家马来西亚的工厂堆了 120 万吨放射性废料,储存设施六年都没建好,2025 年马来西亚政府直接叫停新矿进口,自身都难保。 没有原料,再厉害的提炼技术也是白搭,美国连 “米” 都没有,就敢说能做出 “满汉全席”,这思路能不让人无语吗? 咱们再看实际效果,美国过去 15 年砸了 40 多亿美元搞稀土国产化,结果呢?2025 年美国钕铁硼毛坯需求 1.6 万吨,本土产能才 5000 吨,70% 的缺口还得从中国进口。 他们所谓的 “减少从中国进口”,不过是把中国提纯的产品先运到泰国、墨西哥 “洗个产地”,再进口回来,实质依赖根本没改。 MP Materials 作为美国稀土龙头,拿了国防部的订单,2024 年还亏损 6000 多万美元,背着 9 亿美元债务,全靠政府补贴续命,这样的企业能撑起 “打破垄断” 的大旗?简直是天方夜谭。 中国的稀土优势可不是凭空来的,是五十年实打实积累出来的。上世纪我们也吃过技术落后的亏,只能把 “黄金” 按 “白菜价” 卖,后来下决心搞研发,用二十年攻克串级萃取技术,又花大力气解决环保问题,常州的企业能把 2.3 万吨库存稀土废渣变废为宝,既环保又降成本。 现在全球 4000 项稀土专利里中国占了 90%,从开采设备到原辅料的出口管制,咱们早把产业链的主动权攥在手里了。 美国现在想跳过积累过程,靠一个实验室成果就想翻盘,违背产业规律不说,还暴露了他们的战略短视 —— 当年为了躲开环保麻烦、图便宜,主动把产业链丢给中国,现在想捡回来哪有那么容易。 Molycorp 子公司这波操作,更像给美国政府演的一出戏,骗骗补贴还行,真要打破中国的稀土优势,差得远呢。 实验室里的纯度数据再好看,没有原料供应、没有产业链配套、没有成本优势,就是个中看不中用的摆设。 中方觉得思路奇葩,就是因为看透了他们这种 “只重面子不重里子” 的套路 —— 连基本的产业逻辑都搞不懂,还敢称 “历史性一步”,这不就是贻笑大方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