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赞]故宫缺钱到了什么地步,似乎永远入不敷出?故宫每年门票收入近8亿,文创收入大约15亿,但还需要政府补贴四十多亿,赚的钱究竟去哪里了? (信源:搜狐网——故宫缺钱到了什么地步,似乎永远入不敷出?故宫每年门票收入近8亿,文创收入大约15亿,但还需要补贴四十多亿,赚的钱究竟去哪里了 ) 故宫年年靠国家补贴几十亿的消息,在网上掀起轩然大波。有人晒出文创店排长队的照片质疑“钱被贪了”,有人翻出年报骂“事业单位只会伸手”,直到前院长单霁翔拿着账本公开算账,这场争论才终于有了答案——这座72万平方米的紫禁城,从来都是“赚得多花得更凶”的吞金兽。 网友的疑惑并非没有依据。作为全球游客最多的博物馆之一,故宫的“吸金能力”早已名声在外:旺季时单日游客突破8万人次,文创产品从口红到帆布包常年热销,2018年文创收入就已涨到18亿。 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些看似可观的收入,根本填不满文物保护的“钱窟窿”。单霁翔在访谈中戳破关键:“8 亿门票钱一分都动不了,全得上缴国库,能自由支配的只有文创收入。” 2023年故宫公布的部门预算印证了窘迫。当年收支总预算12.8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拨款超52%,达6.75亿元。用于文物保护的专项预算比上年增加7552万元,仅8058万元,远跟不上需求。 单霁翔算过,故宫9371间房屋、72万平方米区域,每年清洁、水电等日常开销超2亿元,这只是“维持基本运转”成本。 比日常开销更费钱的是文物修复。太和殿西侧配殿1200块琉璃瓦年久开裂,按古法重烧,每块成本800元,瓦钱花了96万;修复师日薪2000元,修整个屋顶人工费近500万。 故宫186万件馆藏文物,每年仅能修复2000件,一件清代钟表修复耗时三月,费用80万,一年维修费超20亿。这些数字体现了“修旧如旧”的坚守,也是难以缩减的硬性成本。 红墙黄瓦的维护同样是笔巨款。故宫的宫墙每三年必须重刷一次,所用的 “宫墙红” 颜料是特制配方,一桶就要800元,仅刷墙一项每年就需投入3000万。 慈宁宫曾因屋顶渗水危及内部文物,单霁翔带着人拿着渗水印的照片跑部门 “化缘”,才凑够修缮资金。“这些钱不能省,漏雨的屋顶会毁掉几百年的文物。”他的话道出了文物保护的紧迫性。 为了填补缺口,单霁翔带领团队试过各种办法。早期推出的2800元皇家瓷器套装无人问津,硬壳笔记本半个月只卖3本,直到贴合年轻人喜好推出“朕知道了”胶带、戴墨镜的雍正手办,才打开文创市场。 但商业化始终小心翼翼:神武门外的宫廷火锅店因被质疑“故宫变饭馆”,纠结一晚后果断关停;拍真人秀的2000万取景费,也因“不务正业”的骂声被叫停。 网友热议的“涨门票、多开夜场”等建议,实则脱离现实。故宫门票价格已多年未涨,贸然提价会引发公众不满;夜场开放需额外投入安保、照明成本,且受文物保护限制无法大规模推广。 更关键的是,全球知名博物馆都离不开财政支持:大英博物馆、卢浮宫每年都能获得国家巨额补贴,故宫的情况并非个例。文化遗产保护本就不是纯市场行为,无法用 “自负盈亏” 衡量。 如今走进故宫,太和殿的新琉璃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文物医院” 里修复师正专注修补瓷器,文创店里“故宫猫”玩偶被小朋友紧紧抱着。 这些场景的背后,是财政补贴的支撑,也是“花钱保遗产”的必然。2023 年故宫 “三公”经费预算同比减少 11.97%,在厉行节约的同时,仍优先保障文物保护支出,这份账本的透明度早已经得起检验。 争议渐渐平息后,人们开始明白:故宫的 “缺钱”,是保护文化遗产的必然代价。那些看似 “浪费” 的开销,实则是在为子孙后代守护文明瑰宝。 一块琉璃瓦、一桶宫墙红、一次文物修复,都是在延续紫禁城的生命。正如单霁翔所说:“我们不是在管一座博物馆,而是在守护一座活着的古城。” 游客抚摸故宫青砖感叹历史厚重时,很少人想到其每一寸肌理完好都需资金支撑。国家补贴让故宫不必为钱折腰、不过度商业化。故宫或许难有“不缺钱”之日,但只要红墙黄瓦代代相传,补贴就花得值。 毕竟,我们守护的不是一堆砖瓦文物,而是五千年文明的印记。比起 “赚了多少钱”,更该关心的是:百年后,我们的后代是否还能看到同样壮丽的紫禁城。这,才是故宫账本背后最该被读懂的初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