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一缺钱,“盘活资产”的老调子就又响起来了。只不过这次动静更大:不光亏损国企要甩卖,连公交、供水这些本该姓“公”的公共服务,都要打包成资产包,推向市场搞证券化。这套操作眼熟得像老电影重播,可比起三十年前民资挤破头抢项目的热乎劲儿,如今的市场冷得能结冰。 为啥民间资本突然“不接招”了?不是没钱,是心凉透了。谁忘了那些年土地财政红火时的光景?地方政府手里攥着卖地的钱,舆论场上满是“国有资产流失”的喊打喊杀。但凡民资碰过的国企改制、公共项目,动辄就被骂成“瓜分国家财富”,甚至有人喊着要把之前市场化处置的资产全“收回来”。这种“缺钱时开门迎客,有钱时关门打狗”的戏码,谁还敢再凑上前? 民资的谨慎,都是被现实教出来的。2004年“郎顾之争”闹得沸沸扬扬,参与国企改制的民企被钉在“掠夺者”的耻辱柱上,哪怕后来证明很多争议只是程序问题,那顶帽子也没轻易摘下来。陕北有老板当年响应号召投钱开油井,最后却被“先收井再算账”强行收回;有些民企接了市政工程,项目做完了却因“公益属性”被压价拖欠,维权难如登天。现在地方推资产证券化,哪怕包装成“创新REITs”,民资心里先打个问号:“今天让我进,明天会不会又让我滚?” 更讽刺的是“冷热反差”。前几年土地市场火爆,地方不差钱,对民资的态度那叫一个硬气。有城市把民资运营的公交线收归国有,理由是“保障公共利益”;有些地方把之前引入民资的水厂、燃气公司重新控股,美其名曰“防止垄断”。可转头没钱了,又想起民资的好了,喊着“共同发展”“激活市场”——这种反复,谁能信? 现在想让民资重新掏腰包,光画饼没用。民资怕的不是项目亏,是政策“变脸比翻书快”;怕的不是赚不到钱,是赚了钱被骂“黑心”,投了资被说成“掠夺国资”。二十年前“国退民进”时,多少企业家带着热情入场,最后却在舆论声讨和政策变动中黯然退场。那些教训,早成了行业里代代相传的“避坑指南”。 说到底,民资缺的不是热情,是“定心丸”。要想让大家再敢出手,得先解决一个核心问题:能不能保证“政策不变卦”?能不能别再搞“缺钱时求着来,有钱时赶着走”的循环?要是还是老一套,就算把资产包吹得天花乱坠,民资也只会紧紧捂住钱袋子——毕竟,谁也不想再当一次“冤大头”。 这场“盘活资产”的戏能不能唱下去,关键看地方政府能不能拿出真诚意。毕竟,信任这东西,碎了一次就难拼回去了。需要我梳理一下过往民资参与国资盘活的典型案例,看看那些成功或失败的项目里,都藏着哪些让民资安心或寒心的关键细节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