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曾问杨振宁“哥德巴赫猜想有啥用”,得到的回答太妙了——“像老鼠打洞,又深又窄,只容自己进出”。这回答不光说透了基础科研的本质,更藏着两位跨界大师跨越半世纪友谊的密码:真正的知己,从不是同类,而是能懂对方“打洞”的乐趣。 没人能想到,分属科学与艺术、差着16岁的两人,会成忘年交。缘分早在1971年就埋下了,杨振宁第一次回国探亲,和高教委领导聊天时突然提起范曾的画,说他笔法像南宋梁楷,精准点出那种“笔简意赅”的意境。这话传到范曾耳朵里,让他又惊又叹——一个物理学家竟懂传统画的精髓,这是遇到知音了。 后来经人牵线见面,两人一聊就没停过。范曾敢问“科研有啥用”这种“幼稚”问题,杨振宁也愿用“老鼠打洞”这种生动比喻作答;杨振宁说范曾题的“真情妙悟著文章”道尽了科研真谛,范曾则敬佩杨振宁对祖国的赤诚,连他为邓稼先等科学家奔走的往事都记在心里。 2003年杨振宁回清华定居,特意请范曾题写“归根居”,刻在院子的巨石上,呼应他“一生画了个圆”的感慨,也把这份友情刻进了日常。范曾更是真性情,当年见网络传杨振宁“病故”的谣言,当场怒斥是“无耻谤言”;等杨振宁真的驾鹤西去,他提笔写下悼文,字字都是对挚友人品与成就的敬重。 有人说科学是大美,艺术是小美,但在他俩这儿,哪分什么领域。能懂对方坚守的“窄路”,能惜彼此的“真性情”,这份跨越学科、无关功利的交情,比很多同路人都纯粹。 你们身边有这种“跨圈知己”吗?那种不用解释,对方就懂你坚持的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