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劳动午报
前不久,一种名叫“丝瓜汤文学”突然走红,成为网友津津乐道的话题。这个梗源于不久前一名博主在短视频平台上发布的一则视频。视频里博主利用换脸特效一人分饰两角,从妈妈“询问”儿子要不要喝丝瓜汤被拒绝,然后发展到批评儿子态度不好,最终落点于妈妈指责儿子肝火太旺还是需要拿丝瓜汤补补身体。
这则看似搞笑的短视频不过几十秒,然而却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两代人之间的沟通不畅问题,引发了众多网友的集体吐槽,并被很多人视为今年最有深度、最有趣味的网络流行梗之一。
笔者以为,这个“丝瓜汤”短视频之所以如此快速走红,并纷纷成为各大社交平台的热搜榜,就是因为它能很好地切中当下年轻人期待被理解、被包容的深切渴望。在理解中包容,在包容中互相尊重。很显然,这个短视频中的丝瓜汤只是作为一种喻体,其折射的却是家庭关系中如何恰当地进行代际沟通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有心人不难看到,这个视频精准地捕捉了很多家庭中的一种典型沟通模式——父母习惯以养生式语言来解释矛盾,所有情感、冲突和结构性问题,都被简化为身体上的小毛病,然后再用食补来解决。而当丝瓜汤这个梗火爆网络之后,就一下子变成了万能梗,它不再是一道简单的菜品了,被网友当作新一代的吵架必备万金油,适用于家庭、职场、亲密关系等多种场景。
去年,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334名应届毕业生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3.1%的受访应届毕业生在求职观念上与父母存在分歧,其中15.3%的受访应届毕业生直言分歧很大。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一些家长一厢情愿地以“为你好”,缺少与子女的有效沟通交流。可见,两代人的沟通不畅问题还是比较普遍的。
当“被懂得”“被关爱”成为年轻人普遍的诉求时,“丝瓜汤”这个梗就不仅仅是笑料,更是一面镜子,它照见了我们日常生活的群生像。当长辈以“为你好”来宣示关怀时,可能往往忽略了被关爱者的真实情感的需要。
心理学专家告诉我们,一切有效的沟通都需要先共情,再表达。父母可以先说“我知道你最近压力很大”,打开话匣子之后再提一些合理的建议。因此,有效的代际沟通不能流于表面的关心呵护,还需要在平等的基础上走入彼此的精神世界。
环顾我们周围,很多人家都在上演着如同“丝瓜汤”短视频中的冲突大战。在涉及子女的求学、择业、择偶、社交、消费等方面的选择中,这种冲突变得更加明显,频率更加凸显。
那么,如何填平两代人沟通的鸿沟?看来,如何表达爱,如何表达内心诉求,不让表达成为负担,已成为两代人沟通矛盾的导火索,尊重和理解才是一个有效的解锁密码。好好说话并非是一个多么难的事情。不能让“丝瓜汤”现象中的无效关心变成两代人彼此的情感负担。总而言之,优化代际沟通首先需要长辈放弃一些传统思维,学会多倾听子女的心声,尝试从输出模式切换为倾听模式,多尊重子女的独立选择。当然,作为子女,也要多体会天下父母的心,理解父母辈那种深沉而又比较木讷的爱。
□赵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