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大国太聪明了:趁着俄罗斯武器滞销,一口气订购20架大飞机 俄罗斯军工文件里提了个“东亚客户”,一下子订了20架伊尔-78MK-90A加油机,还说要在2027年前全交完。明眼人一看就懂,这个不声不响下大单的“神秘买家”,除了中国还能有谁?这买卖背后可不是简单买几架飞机,里面的门道多着呢,咱慢慢说。 先说说这伊尔-78MK-90A是啥来头,它可不是普通的加油机,是在伊尔-76运输机基础上改出来的“大家伙”,最多能装92吨油,一次能给3架战斗机加油,飞起来能覆盖大半个亚洲。 记得2015年咱们从俄罗斯买过4架伊尔-78,那时候主要是应急,当时咱们自己的轰油-6最多只能装18.5吨油,连歼-16这种重型战机都“喂不饱”。现在一口气订20架升级版,明显是早就盘算好的战略布局,不是临时起意。 再看俄罗斯这边的情况,现在西方制裁把它卡得够呛,军工产能都缩了。自从俄乌冲突开打,俄罗斯武器出口额直接跌了64%,连以前常买它武器的印度,都转头去买法国的阵风战机了。这种时候咱们下这么大的单,对俄罗斯来说就是“雪中送炭”。 更关键的是,为了把这单生意做成,俄罗斯很可能会松口给技术,比如开放UPAZ-1M加油吊舱的源代码,这对咱们自己研发下一代加油机太重要了,等于少走很多弯路。 肯定有人会问,咱们不是已经有运油-20了吗?为啥还要买俄罗斯的加油机?这里面有三个实在原因。第一个是数量差太远,运油-20虽然能装100多吨油,比伊尔-78还能装,但现在列装的还不到10架;可美国空军光KC-135系列加油机就有500多架。按照咱们空军要建成“战略空军”的目标,到2030年至少得有150架加油机,这20架伊尔-78刚好能解燃眉之急。 第二个是技术能互补。伊尔-78用的D-30KP-2发动机,虽然费点油,但胜在成熟靠谱,在野外那种简陋机场也能起降;而运油-20用的涡扇-20发动机还在试飞,短期内没法大批量生产。这么一来,两种加油机搭配着用,不管是复杂地形还是常规机场,都能覆盖到,应对不同场景都够用。 第三个是能学实战经验。俄罗斯在叙利亚打仗的时候,积累了不少空中加油的真本事,比如怎么在电子干扰的环境下完成加油,这种真刀真枪练出来的经验,比书本上学的管用多了。咱们买了伊尔-78,就能直接借鉴这些经验,不用自己慢慢摸索,能更快形成战斗力。 这单生意的影响,可不光是军事上的。对俄罗斯来说,这46亿美元(参考之前阿塞拜疆买枭龙战机的价格算的)不光能缓解军费紧张,还能保住伊尔-76的生产线——要知道这条线要是停了,再想重启至少得5年,到时候损失就大了。 对咱们来说,有了这20架伊尔-78,空军往远地方投送兵力的本事能大大提升。就说南海吧,有加油机支持,歼-20就能飞到南沙去,把敌人挡在特定区域外。更重要的是,这还能压缩美国在西太平洋的空中优势,美军的B-1B轰炸机从关岛起飞,要想威胁咱们沿海,必须靠加油机加油;现在咱们有了更多加油机,就能限制它的活动范围,让它没那么自在。 放到国际上看,这也说明中俄的军事合作更“铁”了。之前咱们买过俄罗斯的S-400防空系统、苏-35战机,现在又加上这伊尔-78,等于告诉西方:面对你们的压力,咱们俩会一起扛。 可能还有人觉得“加油机不就是加个油吗,有那么重要?”看看俄乌冲突就知道了。俄罗斯空天军就是因为加油机不够,苏-35战机只能在前线机场短距离起降,结果老被乌军的无人机偷袭;而美国靠KC-135加油机,能让F-16战机从欧洲直接飞到乌克兰执行任务,这就是有没有足够加油机的差距。 对咱们来说,伊尔-78的意义不只是多了几架加油的飞机,更是帮咱们搭起“三位一体”的空中加油体系。以后运油-20负责大的战略支援,伊尔-78负责战术配合,再加上轰油-6补补漏,咱们空军就能真正实现“能飞到全球、能在全球作战”的目标。 说到底,这20架加油机的买卖,表面是中俄之间的军贸合作,实际上是咱们在百年变局里稳扎稳打的一步棋。美国忙着在台海、南海挑事,咱们不跟它瞎起哄,而是悄悄提升自己的空中实力,慢慢改变空中力量的平衡。就像俄罗斯专家说的:“中国这不是在买武器,是在买时间,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争取更多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