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长征途中,土司武装抓走了一名红军干部。当萧华前去谈判时,土司放话说:“留下这个红

长征途中,土司武装抓走了一名红军干部。当萧华前去谈判时,土司放话说:“留下这个红军,不同意就打一仗!”     1935年的川西草原,长征中的红军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困境。     缺衣少食的战士们在陌生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艰难前行,既要应对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还要化解因谣言滋生的民族隔阂。     一支红军筹粮小队在寻找粮食时突然遭遇土司武装袭击,7名战士不幸牺牲,干部周书良被强行带走。     消息传到红一军团第二师,刚接任政委不久的萧华心急如焚。     这个年仅19岁的红军将领,此前已在苗岭、彝区积累了与少数民族打交道的经验,可这一次,对方的态度却异常强硬。     当时的川西地区,不少土司武装受国民党反动宣传影响,将红军视为威胁。     他们占据着险要地势,掌控着当地的粮食资源,对陌生的红军队伍充满戒备。     萧华清楚,红军的民族政策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到万不得已不能轻易动武。     此前在彝区,正是靠着耐心谈判和真诚相待,红军才与小叶丹结下盟约,顺利通过险地。     可这次情况不同,战友的鲜血和被扣押的干部,让战士们的情绪异常激动,纷纷请战要求武力营救。     萧华强压下心中的怒火,他知道一场战斗或许能救出周书良,但会彻底破坏红军与当地少数民族的关系,后续数万红军将士的行军之路将更加艰难。     他决定亲自前往土司驻地谈判,带上几名随从和翻译,沿着崎岖的山路向土司寨子走去。     沿途的藏族同胞躲在山林中观望,他们眼中的警惕让萧华更加明白,这场谈判不仅关乎周书良的安危,更关乎红军在这片土地上的生存。     见到土司时,对方的态度果然十分强硬,他直白地提出了条件。     他愿意向红军出售急需的粮食,也承诺不再袭击红军队伍,但必须留下被抓走的周书良,否则便兵戎相见。     萧华试图解释红军的宗旨,说明红军是北上抗日的队伍,绝不会侵犯当地民众的利益,可土司的态度丝毫没有松动,反复强调要么留下人,要么开战。     萧华陷入了两难,战士们已经几天没吃上饱饭,不少人因为饥饿体力不支,急需粮食补充体力。     可把战友单独留在陌生的土司武装中,其安危实在令人担忧。     他请求与周书良见面,得到了土司的允许,见到周书良时,这位年轻的红军干部虽然面容憔悴、双手被缚,却依然眼神坚定。     他早已从土司的口中得知了谈判的条件,也明白部队此刻的困境。     没有激昂的口号,也没有多余的话语,周书良用眼神向萧华传递了自己的决定,为了整个部队的安危,为了长征的胜利,他愿意留下来。     萧华沉默良久,最终接受了这个无奈的选择。     但这不是妥协,而是革命路上必须付出的牺牲。     土司也信守承诺,打开粮仓让红军筹集粮食,那些堆积如山的青稞和小麦,像及时雨一样缓解了红军的燃眉之急。     部队出发前,萧华和周书良隔着重围相望,千言万语都凝聚在无声的目光中。     萧华默默向战友敬了一个军礼,心中暗下决心,革命胜利后一定要回来寻找他。     新中国成立后,萧华多次派人前往川西地区寻找,可无论是土司寨子还是周边村落,都没有周书良的踪迹。     有人说他后来融入了当地生活,隐姓埋名度过了一生,也有人说他在之后的战乱中不幸离世,没能等到重逢的那天。     这个谜团,成了萧华心中永远的遗憾。